 |
昨日,徐既仁拿着一叠这些年助学的汇款凭证,一脸的满足与开心。记者 胡珊 摄 |
□记者 胡珊 实习生 柳欣 因为新华社的一篇报道,北仑白峰镇小门村村民徐既仁又火了。这两天到他们家要求采访的记者络绎不绝,都冲着去年他在80岁寿宴上捐出265万元积蓄做公益的事情而去(此事本报2015年5月8日曾做报道)。 265万元中有66万元被指定用于资助村里考上大学的孩子读书,目前已有13名学生受益。再过几天,等大专的录取通知书下来,今年小门村又将有4名学生获得3万元左右的资助。昨天,4名受助的学生还一起结伴探望了徐既仁老人。 4名受助学生结伴探望 去年5月2日,是徐既仁老人80岁的寿辰,那天连美国的孙辈们都回来了。在宴会上,徐既仁做了一个决定,把这些年他和老伴攒下的积蓄和子女们孝顺他们的钱,一共265万元全部捐出来,66万元用来资助村里考上大学的孩子读书,199万元给村里修个新的文化礼堂,办红白喜事。 文化礼堂还在建,但奖学金已经实实在在发放到了13名去年刚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手上。奖学金的标准按照博、硕、本,985、211到大专不等,每个孩子可以领到1万到3000元不等。比如去年考上中国美术学院的胡思琪,就领到了5000元的奖学金。 昨天,胡思琪结束了暑假的勤工俭学,和村里另外3名受助的学生约好了,一起到徐既仁老人家里去探望。 徐既仁一头白发,虽已80多岁,但气色很好,精神矍铄。看到受助的学生来探望他,他显得十分开心。他问起学生们在学校的生活,学习的情况,鼓励学生们好好学习,做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有能力后回来回报小门村。学生们都一一点头答应。 助学源于儿子艰难求学经历 从小门村的村口到徐家至少有2公里远,但80多岁的徐既仁从不叫三轮车,宁可走20分钟进来。每次三轮车夫拉生意失败,都忍不住反问一句,“那么多钱,5块钱的三轮车都不舍得坐啊?” 的确,在小门村村民眼里,徐既仁夫妇节俭得出名。一件蓝色的中山装,缝缝补补穿了10多年;一天的菜钱不会超过10元;老两口一个月的生活费总共才五六百元……这样的反差让周围的人越发好奇,是什么促使徐既仁和老伴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来助学、做公益。 “我们家以前经济条件并不好,几个孩子读书都读得很不容易,尤其是小儿子。”徐信兰说,她记忆非常深刻的是1986年,家里发了一场大火,把什么都烧光了。 “当时家里已经没钱给孩子们交学费,我和老伴都很犯愁,但小儿子意志特别坚定,他说我一定要读书。为了给自己挣学费,他白天去村里的保险箱厂打工,一直到晚上10点才回家,早上4点钟又出门,硬是靠自己勤工俭学,读完了初中,后来读高中、大学,他也是边工边读。”刘信兰说。 正是因为儿子有这样一段艰难求学的经历,徐既仁夫妇不希望看到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村里其他孩子身上,所以才决定在捐出的265万中,拿出66万元作为助学奖学金。 还在贵州结对了2个孩子 徐既仁只上过短短5年半的学,小学还没毕业就不得不进入社会,为生存奔波。正因为有辍学的经历,所以他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只要孩子们愿意读,他借钱也要让孩子们完成学业。 不仅对自己孩子重视,对那些贫困家庭的学生,徐既仁夫妇也格外关注。在这次助学前,徐既仁还在贵州结对了2个孩子,到现在已坚持了8年。 结对这2个孩子是因为对方跟他孙子同年。2个孩子过一段时间就会给他写一封信,讲讲自己的近况,表达一下感激之情。这些信徐既仁都用一个牛皮信封小心收着,时不时拿出来看一看。 他给这2个孩子回信时,每次都会在信封里装几张邮票,“这样他们给我回信,就可以省下一些邮资,相对地减轻他们一些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