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函不接待” 当辅以“无公示不入账” 《福建省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办法》近日出台,对接待管理、接待标准、经费管理、监督检查等方面作出了具体的规定。该办法明确,无公函的公务活动和来访人员一律不予接待,禁止异地部门间没有特别需要的一般性学习交流、考察调研。公务外出确需接待的,派出单位应当向接待单位发出公函,告知内容、行程、人员和需协助安排的食宿标准。8月11日新华网 公务接待在公务活动中不可避免,也是行政成本的组成部分。然而,曾几何时,公务接待变成“筐”,各种花销往里装。 “无公函不接待”是一记管理硬招。这一举措的广泛覆盖、严格执行,预示着那些“贪嘴和尚”再也不易巧立名目、随意吃喝。 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形成低成本政府,这是打造廉洁政府的题中应有之意。但有人不无忧虑:“无公函不接待”说来容易做来难,倘若碰上了上级领导或重要兄弟单位前来做客和走访,有些当事者就未必拉得下脸面索得公函才接待。这便说明了,有硬招还得有亮招———所有的公务接待活动,最好还应辅以“无公示不入账”,将接待的支出与报销,牢牢置于阳光透明的监督之下。 “无公函不接待”突出的是一个“实”字。一是实事求是,谁吃的?为何来吃?吃了些什么?这些都不能语焉不详地留盲区、打埋伏;二是实报实销,接待标准不允许随意超出,接待经费更不容无度挥霍。换言之,如果有人敢打着公务接待的幌子,行公款吃喝联络感情、涵养人脉的算计,就必须把住报销入账的这道关口,让吃喝者自己埋单和付费。而做到这一点的有效辅助,就是“无公函不接待”再加一条“无公示不入账”。司马童 环评造假何以愈演愈烈? 又一起环评公共参与环节造假个案被曝光。据报道,不久前,江西省萍乡市环保局在其官网公布,江西九龙石膏矿业有限公司上报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公众参与调查统计表上的123人中,有94人联系电话与姓名不一致,38人确认未对其进行个人公众参与调查并表示不同意该项目建设,甚至有2人在公参调查前已经死亡。 8月11日澎湃新闻 环评造假何以愈演愈烈?表面来看,当然是因为经济利益而丧失职业伦理。但主要恐怕还在于制度漏洞。比如许多时候,环评公司只对业主负责,出于自身利益需要,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业主单位雇佣来的“打通环评关节”的公司。而负责审批环评报告的环保部门,往往只看有没有足够多的签字,而没有调查这些签字是真是假,这就给造假提供了机会。 另外,惩戒乏力也是重要原因。不被发现即可从中渔利,发现了大不过推倒重来,造假愈演愈烈,就在所难免的了。 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目的是预防破坏生态环境事件的发生,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如果造假盛行,环评制度成了“漏斗”,不仅起不到预防作用,反而埋下了“炸弹”。因此,要在填补制度漏洞的基础上,依法对造假行为予以严惩,既要吊销参与造假的环评机构的营业执照,又要追究参与造假的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切实提高环评造假的违法成本,让造假者得不偿失。同时,相关部门要提高环评的公开程度,全面、详细地公布公众参与环评的具体情况,保障公众的参与权和知情权。 张国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