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时 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8月16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式游学”不能游离于监管之外

  张西流

  近日,广州多位市民向本报报料称,近期,孩子们花费数万元参加了一个暑假美国游学团,过程非常不愉快。“孩子回来一个劲地吐槽,14天的行程,5天在飞机上,他们说每天的行程都感觉是在被领队老师催着:排队、坐车、赶飞机,结束后,感觉什么都没学到。”家长马小姐告诉记者。

  8月15日《广州日报》

  

  今年暑假,各地进入“烧烤模式”,但“游学热”却依然持续升温。比如,清华、北大等著名高等学府被人流挤爆,不得不“限流”;特别是,“顶尖美国童子军夏令营”、“15天英语游学夏令营”……各类“游学”产品铺满整张网页。然而,3万元的“美国游学团”,实为“校外拍照团”,可以说是“中国式游学”现象的一个真实写照。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中国式游学”看似热闹非凡,但大都是一种盲目跟风的“烧钱”行为,不仅做不到物有所值,而且隐藏各类风险。

  近年来,“游学”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追捧。组织青少年学生利用假期到国外或在国内进行“游学”,不但能从社会上学到许多知识,并且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团队意识,对于开拓孩子的眼界、提高孩子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加强人际交往等都很有帮助。问题是,与旅游部门积极倡导“游学”相比,教育部门和学校对“游学”的态度则是冷热不均,未能形成统一的共识和明确的管理办法。特别是,对于“游学”,目前国家并没有制定出具体的行业标准和制度,导致市场管理比较混乱。受利益的驱使,一些不具备资质的机构充斥其中,给“游学”带来质量和安全方面隐患。

  相比之下,中美联合推出的“华语之桥”,堪称是“游学”中的精品。中国的快速崛起,让美国学生流行赴华修学旅行,学汉语触摸真实中国。由此,“华语之桥”应运而生。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种有效探索,“华语之桥”围绕学习目标制定个性旅游,成功将中国文化介绍给美国学生,并达到让美国学生锻炼汉语能力、领略中国传统的目的。根据学生的教育需求,“华语之桥”与美国学校合作,设计出适合的方式,以教育旅游的形式给美国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真实学习体验。

  可见,“中国式游学”需要制度规范,不能再游离于监管之外。首先,应尽早编制展规划,制定产业政策、行业标准,产品开发、操作规范、市场规则、资格准入管理等,这些都需要政策支撑和指导。同时,应创新教育发展模式,将“游学”作为社会实践学习内容,纳入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学计划。再者,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可建立若干个国际、国内修学旅游接待示范基地,规范接待标准,引导修学旅游向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国家应出台有关法律,保护未成年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