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三江月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8月16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越简单,越快乐

  □洪桂美

  

  近日,在微信中读到一篇关于“极简主义生活”的文章,其原文来自《人民日报》。文中提到:极简主义生活方式,是对自身的再认识,对自由的再定义。深入分析自己,首先了解什么对自己最重要,然后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专注追求,从而获得最大幸福。放弃不能带来效用的物品,控制徒增烦恼的精神活动,简单生活,从而获得最大的精神自由。

  文中还提到,要让人生“极简”,须做到欲望极简、精神极简、物质极简、信息极简、表达极简、工作极简、生活极简。了解自己的真实欲望,不受外在潮流的影响,不盲从,不跟风;不攀比,不奢侈;不关注与己无关的娱乐、社会新闻;表达简洁,行事有效,不拖延;穿着简洁,不花哨;饮食简单自然,减少各种添加剂……

  读完全文,如同醍醐灌顶,大彻大悟。

  其实,我们到地球上走一遭,可以像花草树木、鸟鱼虫兽那样快乐而又自由地生活着。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给弄糊涂,弄麻烦了。对我而言,一日三餐,能填饱肚子供足营养就行;学习工作,尽力而为;业余生活,简单愉悦最好。

  可是,社会越进步,科技越发达,物质越富足,我们的麻烦事也就越来越多。别人有什么,似乎我们也应该拥有。于是想尽办法去挣钱,拼尽全力去追求一些本该可以省去的东西———豪华的房子、上档次的车子、奢侈的包包、高大上的衣着……的确,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的生活给弄晕、搞砸了。我们超负荷地去工作,无休止地去攀比,可到头来,我们得到的是什么?———身心疲惫,心力交瘁,却还不尽人意,无法释怀。因为忙碌,我们不轻松;因为压力,我们不自在。而多数的忙碌是出于无用的目的,想拥有的东西越多,用于休闲的时间就越少;心中追求越完美,压力自然就越大。如此恶性循环,导致我们的内心越来越茫然,纠结,失落,离幸福也越来越远。

  我一直很佩服我的父亲,一个地道的农民,年轻时凭自己的力气和智慧,和母亲一起把我们六兄妹养大成人,而且竭尽全力让我们多读点书,然后各尽所能,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在最苦最累的时光,他总是春风满面,从不颓丧。因为他的内心只有一个简单的念想———把孩子们拉扯大,让他们多学点知识和本领,将来做一个能自食其力、遵纪守法的公民。他对自己生活的要求也是简单至极———从不挑吃穿,不管闲事,不惹是非,和邻里乡亲和睦相处,与日月星辰同起同落。即便我们家现在的生活比较安逸了,子女也各有出息,他也从不趾高气扬,显摆自己。他还是过着最简单的日子,一日三餐粗茶淡饭,不追求美食美味;穿衣起居简洁方便,不图豪华气派。如今年事已高,每日在街头巷尾看看人情世故,听听新闻趣事,走走路散散心,但从不搬弄是非,贬损别人。他的存在,就像自家门前的那株柏树那般自由自在,给人带来一些清凉和绿意,却无损于别人。一个经历过生活风浪又多次被疾病折磨的古稀老人,总是那样笑容满面,与世无争。也许,老爸天生就是一个“极简主义者”,他的从容和快乐,来自于他内心的简单和纯净———不和别人比房子、比钱财、比子女、比高下,只要顾好自己的一日三餐,管好自家的衣食住行、子女成长就够了。

  我的骨子里也有着老爸的生活基因,不崇尚奢侈的生活,不擅研究复杂的人际关系。我只想平和简单地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身为教师,尽力教好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学有所获,快乐成长;作为人妻,努力打理好家庭事务,使其井然有序,充满温馨;作为子女,时常关照父母,让他们在有生之年不感寂寞;身为人母,我和女儿同学习共成长,既是母女,又是无话不谈的闺蜜。

  不追求奢华的生活,不看中名利地位,内心更趋平和,压力自然就减轻了不少。

  当然,崇尚极简生活,并不等于消极过日;也不是不求上进,虚无度日。那是一种来自于内心的精简生活———减少占有欲,提升自我存在价值,从而获取精神的自由和内在的幸福。

  美国超验主义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有这样一句话,令我难忘:大多数人,仅仅因为无知和错误,满载着虚构的忧虑,忙不完的粗活,却不能采集生命的美果。他独自一人来到僻静的瓦尔登湖畔,搭上木棚,与花草为伴,同鸟兽为友,过着与世无争的自由生活。梭罗这种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与高山流水融为一体的生活境界,我等俗人肯定难以达到。可他的生活理念可以借鉴———越简单,越快乐。

  因为简单,才能做个心无旁骛的人;因为简单,才能内心充实,精神自由。生命本就是一场体验,只经历,不占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