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安龙县打凼村清澈见底的小河,参天的古树林,引得许多游客前去观光。记者 胡龙召 摄 |
□记者 陈旭钦 杨静雅 8月3日下午,记者来到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北盘江镇北盘江村。顶坛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闵芳卿正忙着打电话,与销售商联系花椒油、花椒粉、花椒酱等业务。“从去年开始,我们的产品已上了宁波三江连锁超市150多家门店的货架,一年至少能销800万元。”他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 闵芳卿干的是“吃了麻香”的花椒这门活,谁也不曾想到,就在贫瘠的北盘江沿岸的石旮旯里,他带领上万村民,让小小的花椒成了脱贫致富的大产业。谈起与宁波的缘分,闵芳卿滔滔不绝。“自从参加了黔西南州扶贫办和宁波市经合办组织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后,尽管在宁波的学习只有短短的10天,但开阔了我的视野,拓展了思路,受益匪浅。” 小小花椒成为脱贫致富大产业 10多年前,北盘江沿岸曾流传着这样的民谣:“眼望花江河,有水喝不着;石缝种包谷,只够三月活;想要吃米饭,除非坐月婆;姑娘往外嫁,媳妇讨不着。” 在北盘江镇顶坛片区居住着600多户人家,2800多人,环境属于乱石嶙峋的喀斯特地貌。其中90%以上是岩山,10%的土地犹如星星点点,难有一块像样的耕地。石旮旯里的零星土地,基本上是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地”。不但土地瘠薄,而且缺水,农民只能在石缝中种玉米。常常是种一坡,收一箩。一年下来,一亩土地只能收100公斤左右的玉米。 穷则思变。农林技术人员发现,花椒树喜钙耐旱,在石旮旯地里种植花椒,能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而且因为喀斯特山区昼夜温差大,出产的花椒含油较高,果皮香麻味浓,品质要比一般花椒好。 于是,当地政府提出“因时因地制宜、种植花椒致富”的思路,决定推广改种花椒。但对于当地众多农民来说,花椒怎样深加工、怎样拓展销售市场,仍然是“门外汉”。 在贞丰土生土长的闵芳卿,2005年向亲戚朋友筹措资金,租了约300平方米的闲置仓库,买了几十个土坛子和煤炉,招了5名员工,组建了贞丰县顶坛椒业有限公司。最初制作的花椒油、花椒粉,因包装不美观不规范,市场难以拓展。 产品销不出去,资金运转成了公司最大的难题,甚至连员工的基本生活费都发不了,这让闵芳卿一筹莫展。经黔西南州扶贫办牵线,来宁波实地参加“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班,闵芳卿看到了一次绝处逢生的机会。 “记得在那次培训期间,我到奉化市滕头村、余姚市小路下村、宁海县胡陈乡七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还有一市镇猕猴桃、白枇杷专业合作社和江北区慈城镇毛岙村农家乐等了解情况,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迅速转变了我对发展高效有机农林产业、培育品牌开拓市场的思路。回到贞丰后,我采用‘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的产业化模式,推进花椒种植和深加工,重新设计改进包装,打造品牌,延长花椒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闵芳卿说,“培训期间我还认识了很多人,我们贞丰县是宁波海曙区对口帮扶地区。经过前来贞丰挂职的宁波干部诸辉、宁波市经合办人员等牵线搭桥,我们的花椒油、花椒粉、花椒酱进入宁波三江连锁超市和杭州、上海等地市场,还在宁波举办的食博会、消博会、年货节等展会上亮相。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还建起电子商务平台……经过努力,销售额扩大了几十倍。” 如今,闵芳卿的花椒系列产品开始走出山沟沟,销往全国市场。据统计,贞丰县花椒种植面积已达10万亩,年产花椒2000余吨,上万名农民受益,并辐射带动周边的册享县也开始种植花椒。 眼下,闵方卿又在勾画新的蓝图。扩建厂房,投入2000万元进行生产设备和技术升级改造。利用附近的北盘江旅游资源,发展花椒生态观光旅游。“对我来说,宁波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是一次实实在在智力帮扶,发展花椒产业让我们走上了致富路。”闵芳卿说。 小小的花椒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远看花江河,椒子起坨坨;昔日荒山地,今日绿满坡;电气进了门,家家有摩托;城里媳妇娶进门,生活过得比蜜甜。”现在,北盘江沿岸流传的是这样幸福民谣。 种植果林带动布依古寨旅游业 从兴义市区出发,行驶约一个小时,便进入安龙县钱相街道打凼(dàng)村。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静静地沿着进村的青石板路向下延伸,掩映在苍劲挺拔的千年古树下。阡陌纵横的农田中,布依族男女正在勤劳耕耘着。 打凼村是传统的布依族古寨,也是贵州省30个“最具魅力的民族村寨”之一,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这里拥有“56稞千年古树”、“孝文化”和“布依武术之乡”等自然和人文景观,还有八音坐唱、簸米谣、竹竿舞、篝火舞、舞龙、舞狮等布依族传统文化。 杨琼,原先是普安县大山深处一名普通的村姑。嫁到安龙县后,开始琢磨种植蔬菜、经济果林,创办了安龙县三合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去年秋季,杨琼来宁波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班。考察了奉化滕头村、萧王庙街道,鄞州古林镇,江北慈城,宁海胡陈乡、一市镇等草莓、水蜜桃、蓝莓、葡萄、猕猴桃、白枇杷基地后,杨琼觉得通过种植精品果林,可以带动布依古寨旅游业,而且,这思路越来越清晰。 基于打凼村优越的地理环境,杨琼来到打凼村,跟乡亲们谈土地流转,示范种植了石榴200亩、无花果100亩,育有石榴苗和樱花苗200多万株。“这里山清水秀,自然生态条件好,我们准备打造以养老、养生为主,集吃、住、玩、乐于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旅游业。”杨琼对记者表示。 杨琼还借鉴宁波培训时所学到的经营模式,运作三合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我们无偿提供种苗,送给贫困户栽种。合作社保底回收,确保种植户利益不受损失。贫困户利用国家扶持资金、土地入股,让资金变为股金、土地变为股份、村民成为股民,共同参与合作社管理和经营,按比例保底分红,富余劳动力到合作社上班。并开展精品水果种植和田间管理技术培训,让大家掌握一门致富的技术。” 目前,打凼村有180户农户进行了土地流转。杨琼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打凼村村民发展了1000亩软籽石榴种植,计划全县推广10000亩,与当地村民抱团发展。 她还准备利用打凼村周边山多的优势,发动村民在山上成规模地种植铁皮石斛等中药材和花卉供游客观赏,逐步实现多渠道创收,并请来专家团队对打凼村发展农业观光旅游进行规划。她计划在3年内建成田园观光、精品水果采摘体验、旅游休闲养老的农业观光休闲示范园区,这将带动打凼村贫困户脱贫致富面达80%,与乡亲们同奔脱贫致富的小康大道。 记者了解到,慈溪市向该村捐资100万元兴建民族文化广场后,布依八音坐唱和武术表演有了场地,旅游效应更加明显。打凼村村委会主任王天禹说:“现在,平均每天来我们村的游客超过200人次。村里的农家乐已发展到13家,带动了200多户农户直接从事果林种植和餐饮、住宿服务,人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 黔西南州扶贫办常务副主任李选志说:“宁波帮我们州培训‘农村致富带头人’,依托贫困地区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扶贫开发路径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扶贫开发模式由‘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不但使许多贫困户脱了贫,还可分享到农林、旅游等产业链的增值收益。” 延伸阅读 宁波帮扶让黔西南州2万余人培训受益 本报讯(记者 陈旭钦 杨静雅) 据统计,在1996年至2014年,我市结对的黔西南州已使用交流培训类帮扶资金共1641.58万元,使2万余人培训受益。尤其是组织多批次“农村致富带头人”来甬培训,让他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学到新理念、掌握新技能,培养造就了一批“能人带村、能人富村、能人强村”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目前,有不少受培训的农户都在当地自主创业,发展种植经济果林、养兔、养羊、养牛、养猪、养鸡等,涌现出一大批种养大户,还带动了周围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同时,我市接收了19批共220名贵州干部来甬挂职,300多名医生、教师(校长)来甬进修,开展分层分业、双向互动培训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