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习武健身,丰富业余生活。 |
编者按 城区老社区、早期商品房社区、集中安置社区、现代商品房社区……每种类型社区居住的主要人群不一样,居民对服务的需求也不一样。近年来,我市各地对社区服务进行供给侧改革,根据居民特质,为居民提供最需要的服务,涌现出了大量富有特色的社区,这些社区或营造慢生活氛围,让老年人快乐居家养老;或建立社区博物馆,寄存居民的乡愁;或培育社会组织,形成十分钟志愿者服务圈……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寻访宁波特色社区”栏目。 □记者 周科娜 通讯员 陈超逸 文/摄 江东福明街道新城社区成立于2008年2月,这是全市最大的拆迁社区,有居民6000余户,现有居住人口近16000人,其中老年人口近1600人,占总人口的10%,是一个典型的老年人居多的大型社区。 如何让拆迁被征地的居民快速地融入城市生活中,又能让他们的记忆在这里延续?新城社区用文化引领来填补居民们的精神家园,先后打造了甬剧微型博物馆和史迹陈列馆等一系列文化载体,不但留住了乡愁,提升了幸福指数,还引领了和善的好民风。 甬剧文化在这里扎根,让老宁波人有了精神寄托 甬剧曾在老宁波人中广为传唱,可如今很多年轻人对甬剧并不了解。在新城社区内,藏着一个占地200多平方米的甬剧博物馆,在这里市民可以了解甬剧的发展历程。 甬剧名角曾穿过的老戏服、上世纪60年代的手抄剧本、作为舞台道具的老式唱机……走进甬剧微型博物馆,犹如时光倒流。博物馆分“复苏中的创业”“坚守中的辉煌”“跨世纪的繁荣”三部分,讲述了甬剧发展历程。“这是曹定英老师表演《半把剪刀》时的戏服,这件褂子是《天要下雨》中杨柳汀老师穿的。这是上世纪60年代的《两兄弟》剧本,当时还是手抄的。”市甬剧团负责人一一介绍。只见30余幅珍贵的图文照片,20余件戏曲文物、戏曲服饰、戏曲乐器、音像制品等实物,记录了老一代甬剧表演艺术家们的演艺生活及表演艺术。 史迹陈列馆中,50余件老物件每件都有故事 印糕板唤起童年美味糕点的记忆,鸡糠筛展示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小智慧,扬谷风箱在一些偏远农村还能见到,麦出孔估计没几个人会使用了……在新城社区书香景苑北区的史迹陈列馆里,有50多件藏品都是居民捐赠的老物件,大多是农具和旧时生活用具。走进这里,沉睡的记忆仿佛被唤醒。 陈列馆的“镇馆之宝”是一件叫“鸡糠筛”的木质物件,2008年建史迹陈列馆时就被收入。张隘村74岁的村民田云鹏解释了它的用途:“以前农村家家户户都有这东西。解放前,农村里有些人家既养鸡又养狗,喂鸡时,狗常来抢食。于是,农民做了鸡糠筛,鸡能从栅栏缝里吃到食物,狗就吃不到。”社区工作人员胡文岚说,鸡糠筛展示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小智慧,又具有时代特色,被社区居民公认为陈列馆的“镇馆之宝”。 为什么要办这个史迹陈列馆?新城社区党支部书记徐红霞说,村庄被拆迁后,村民成为了居民,不做农活了,家里一些老物件被闲置起来,可是这些用了很多年的老物件,已经有了感情舍不得扔怎么办?社区就成立了史迹陈列馆来收藏这些老物件。 正能量涌动,居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从不参与,到积极主动参与,再到共谋好民风,撤村建居以来,在新城社区居民心中的“志愿”两字,早已成为居民间内化于心的“日常习惯”。 70岁的徐云花是新城社区邻里互助公益平台注册成员。为何这么大年纪还要参与公益活动?“因为咱们社区志愿氛围好,人人参与,我也不能落后。”据介绍,由“红蚂蚁”结对帮扶、残疾人公益互助、银龄情谊共筑“互助社”等32支志愿者团队“入驻”的邻里互助公益平台,一年为辖区居民提供了超过6000人次的各类服务,400余名社区在职党员和志愿者参与服务。 像徐云花这样的居民,在新城社区里不在少数,不仅志愿活动纷纷争当“排头兵”,社区建设、物管难题大家也建言献策。上周,双月一次的物居对话会议照例在社区会议室召开,居民代表、物业负责人、社区民警等共话小区建设问题。据统计,近3年,通过物居对话会议收到的居民反映合理化意见和建议600多条,办结率92.1%,有效缓和物居矛盾。此外,通过借助社区邻里纠纷调解中心平台,社区已经受理民事纠纷调解50起,纠纷调解成功率100%,有效破解治理困局,推进社会基层治理成效。 同时,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逐渐替代了麻将和牌九声,社区居民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