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记者 胡龙召 摄 |
殷梅,著名舞蹈家,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戏剧舞蹈系终身教授。她大胆地将地理、科技、艺术和文化各领域融合衔接起来,创造出独特的舞蹈艺术。近日,她应邀来到市图书馆,在“天一讲堂”以“舞蹈:现代艺术的身心修行”为主题进行演讲。本文据演讲内容整理而成。 歌咏不足,乃舞之蹈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段著名的话,来自中国古代阐释《诗经》的《毛诗序》。其中说,当诗与歌唱都不足于表达情感的时候,我们就开始用舞蹈来表达。 很早以前,先民们就已经用“身体语言”———舞蹈来讲故事,当然那时候以巫术的成分居多。比如说,巫师通过舞蹈的形式,来祭拜祖先或者祈祷神来赐福。到了后世,慢慢地有了专业的舞蹈艺术家。 那么,身体到底能“说”什么?当代的舞蹈界已经打破传统的看待舞蹈艺术的观念,大家认为舞蹈不仅仅是表达文学故事,表达一种情感,然后让大家娱乐一下那么简单。不是这样的。其实身体本身可以讲故事。通过身体,我们可以感悟到文化,感悟到历史,甚至也可以感悟到科学。 比如说在街上看人走路,某个人生活得非常好,他的经济地位几乎完全就摆在身上,马上就可以看得到。但如果遇见一位朴实的农村老人,他走路可能就非常特别谨慎。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周围的人和环境,就会从一个人的体态中,对其文化背景、经济状况有一个直觉感受。这些观察与体会,无论对舞蹈研究者还是舞蹈创作者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实验室”。 身体语言传递中国元素 20世纪80年代是美国现代艺术最红火的时候。当时我从香港去了美国,我原先是香港舞蹈团的首席演员。到美国后,我曾把中国和亚洲的一些艺术家带到纽约去学习现代艺术。 在纽约大学读书的时候,我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兴趣。本来,我先给自己规定要读西方最伟大的著作,读《荷马史诗》与古希腊的悲剧作品,读但丁、莎士比亚,然后进入到现当代要读卡夫卡等。但巧的是,在那段时间里,很多中国的艺术家都到美国了:陈丹青、李全武、陈凯歌等。著名学者、艺术家木心老先生也在那里,他给我们讲世界文学史。我们这帮艺术家在一起,每个月要见两次面,就是在每个人的家里,这次在陈丹青家,下次在我家,再下次跑到李全武家…… 从那时起我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了,对老子的书尤其着迷。我完全是在美国受的教育,在大学里面学习现代舞蹈,而且我觉得自己的舞蹈并没有用到中国元素。创作最开始的阶段,观念是西方的,故事是西方的,形式也是现代舞蹈的形式。但奇怪的是,怎么舞蹈评论家仍感觉到我的作品传递了东方的声音?于是我就意识到了,不管我多么熟悉西方文化,甚至用很多西方的手法来创作,但是骨子里我仍然是百分百的中国人。我的身体通过舞蹈在告诉我,你要学习中国文化,因为你是一个中国人。 我明白了,必须从自己的本土文化中汲取营养。后来我的创作就非常大胆,会把我熟悉的文化、熟悉的环境、个人的经历放在舞台上。现在我在大学里教书,根据自己20多年的经历设计了课程,学舞蹈的外国学生,他们都要学习太极拳,跟我一起学习中国舞蹈、气功。 艺术家修炼身心 要学会谦逊与感恩 作为一个舞蹈艺术家,舞蹈应该是生命中的一部分。我学习舞蹈30年,在美国教舞蹈20多年,可以说我的一生都跟舞蹈有很大关系,但并不是说是所有舞蹈演员,都一定是身心相沟通的。 人生旅程不是一个平平静静的过程,一定有各种各样的起伏,有时甚至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会感觉陷入低谷,受不了。人生到头来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心里也都知道,但是当不好的东西还没有来到的时候,我们总会幻想,一切都是最好的,我们都可以面对。 我觉得身体的训练是很好的修习入口。我很正式学习过一段时间瑜伽,曾专门跑到印度去学。我觉得瑜伽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它能很快让一个人的心静下来。入静之后,身体会通过自我调节把能量焕发出来。这就好比我们每天开车,但当你要修车的时候,就必须把车完全熄火才能去维修它。人也一样,我们每天忙忙碌碌,让人心烦的事情很多,有时候甚至是感觉四面危机。因此,每天必须安静一段时间,让我们能够面对自己。 对一个舞蹈艺术家来说,为什么身心修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它有很多深层次的东西。舞蹈训练绝不仅是技术层面上的训练,身体训练必然会走到心灵的修炼,这跟打太极拳是一样的,都是一种修炼。你练太极拳,练久了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的心一定要安静,一定要静下心来思考很多问题,而这个思考就会让你进一步意识到身心修炼是非常重要的,是提高艺术修养的必经之路。 我还觉得,一个人的身心修炼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包括学会谦逊、感恩等。在这个世界上,实际上每天都有人在帮你。我们每个人都会通过别人的工作和创造、别人对你的贡献来满足自己每一天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我想,当你开始在安静、谦逊、感恩等方面有所觉悟的时候,你就会把每天做的事情,自觉地跟身心修炼结合起来。 记者 陈晓旻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