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志潮介绍自己收藏的壁炉。 |
 |
这只壁炉1920年产于法国,出自法国北部埃纳的SOUGLAND工厂第491号炉子。 |
 |
这只壁炉1940年产于加拿大,是贝尔维尔工厂制造的第15号炉子。 |
 |
这只壁炉1924年产于比利时,出自布鲁塞尔著名工匠凯德之手。 |
□记者 戴斌 实习生 陈晓旦/文 记者 胡龙召/摄 提到壁炉,很多人可能会觉得那是欧美家庭里的玩意儿,在西方的影视、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主人公围坐在壁炉边的场景,会觉得很温暖。其实,中国作家也偶尔会写到壁炉,比如巴金在《化雪的日子》里写道:“壁炉里火燃得正旺,不断地射出红蓝色的光。”曹禺在《雷雨》第一幕中也有如此场景:“右边壁炉上有一只钟,墙上挂一幅油画。” 让人没想到的是,在奉化溪口,竟然有一位壁炉收藏者,他叫王志潮。记者近日在采访一次围棋比赛时“偶遇”了王志潮和他的众多壁炉。 “作为西式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壁炉不但有取暖的实用性,也是家庭装饰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壁炉体现不同的工业制作水平,也体现不同的艺术风格、宗教信仰等社会人文背景。”说起壁炉,王志潮滔滔不绝,目前他收藏的壁炉以及炉架、炉具等延伸物品有300多件,其中不少是两三百年前的老古董。 研究壁炉缘起外贸订单 王志潮经营着一家企业,十多年前接的外贸订单中就包括酒精炉、壁炉配件等,由此开始探究欧美的壁炉生产。后来他的企业开始加工完整的壁炉用于出口,于是对这个行业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欧洲和美国都有专门的壁炉展览会,欧洲的壁炉展览会由德国法兰克福和意大利佛罗伦萨两个城市轮流主办。王志潮去展会观摩时,觉得每个产品都像艺术品。“第一台从德国买回来的壁炉,当时是想用作拆解分析的,希望对我们的产品研发有帮助。”王志潮坦言,正是这种沉下心来的探究让他决定去了解更完整的壁炉文化。 因此后来去欧美,他每次都特别留心老旧壁炉。“壁炉在国外有两种销售方式,一种是品牌产品的专卖店,另一种是进大卖场的低端产品。有些店铺里偶尔会放着回收来的老款壁炉,特别是英国人喜欢把老旧物品重新利用,因此一些旧房子上拆下来的壁炉修整后再卖的比较多。”王志潮但凡看到这些古董级壁炉,就会去了解年份、价格等信息,启动收购模式。 在国内也能收购到好壁炉 王志潮目前已经收藏了300多件壁炉及壁炉物品,其中的小型壁炉都摆放在他的办公楼走廊及会议室中,一些体积很大的大理石壁炉架等物品则放置于仓库。在向记者介绍时,他会把德国产的壁炉上的生产年份“1830年”指出来,也会强调美国产的壁炉上的石英玻璃耐高温、膨胀系数低…… 王志潮的电脑图库里,还有更多已经下单但还没运回来的宝贝,也有外国卖家刚刚报价过来的物件。每样东西都标注着详细的信息。记者看到年份最早的一件是1670年生产,单件价格少则两三千英镑多则四五万英镑,其中有一个壁炉架上甚至有中文字样。 随着信息和经验的积累,王志潮发现在国内也能收购到一些很好的壁炉,比如上海已有百年历史的和平饭店中的三个壁炉,1934年落成的上海国际饭店会议室的壁炉,都已被他收入库中。“国外有人喜欢收藏中国的古老家具,现在国内也有人收藏欧式家具,他们会买下国外旧房子里的全部物品打包,通过集装箱运回来,其中壁炉对他们来说是‘边缘物品’,而对我来说这正是求之不得呢。”王志潮通过这种方式淘到过精致的壁炉,且价格远远低于在国外购买,“1830年德国产的那个壁炉,就是在上海花了8000元买到的。” 壁炉是欧美文化一个符号 王志潮买下的有中文字样的那个壁炉还没运回国内,但已经让他心痒痒了:“图片上的中文字有的都不认识,比如田字下面加一横。中文字边上小小的几个符号有点像日文。等运回来一定要弄清楚这个壁炉的背景。” 在王志潮看来,壁炉是欧美文化的一个符号,很多重大节日都与壁炉有密切关系:在万圣节,最重要的仪式就是点燃炉火;圣诞节的早上,孩子们一定飞奔到壁炉旁寻找礼物,父母告诉他们是圣诞老人通过烟囱把礼物放在壁炉边的;在英国多塞特郡的礼拜五节,壁炉中悬挂一块烤面包,据说能保证来年五谷丰登。“听说壁炉还有一个妙用,人们坐在壁炉旁边注视火苗的变化可以预测天气的变化,如果火苗是苍白的,或者有很多不正常的火星或者炉灰结成块,或者突然有煤灰掉落,都预示着下雨;如果火苗嗡嗡响,或者烟道有爆裂声并带来比平常更强的风,那么预示着暴风雨将要到来。” 从烧木头的壁炉到后来天然气壁炉、酒精壁炉、电壁炉,不同年代的壁炉都体现着那个时期的工业制造水平。壁炉以及壁炉架、壁炉钟、挡火板等延伸品上的图案、装饰,无不体现当时制作者和使用者推崇的艺术风格与宗教信仰等。王志潮办公室里展示的小型壁炉,有几个就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在17世纪的欧洲普遍盛行,“背离了文艺复兴艺术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 他想建个壁炉博物馆 王志潮笑称,收藏总是喜旧厌新。“刚开始收藏壁炉的时候,我看到旧的就买,现在是80年以上的壁炉我才会考虑买不买。”他介绍说,“我手上有一款壁炉,这款壁炉全世界只剩10个,其中两个我已经有了,我想努力争取,把另外8个都买过来,以后欧美人想看这款壁炉就需要到中国来看啦。” 王志潮说自己的目标是出一本关于壁炉的书,建一个壁炉博物馆。“国内北京、上海等城市,一些年代比较久的欧式建筑里都有壁炉,上海有一些壁炉就已经被上海博物馆收藏了。”王志潮致力于收集国内壁炉方面的信息,也不断在完善自己对壁炉艺术的了解。 除了收藏之外,他也希望推动壁炉与国内文化的“兼容”。“现在国内很多房产商主打‘欧美风格’的房子,特别是别墅类,但是多数都没有把壁炉设计进去,我觉得是一种遗憾。”王志潮说,欧美早期的壁炉肩负烹饪、取暖和照明的功能,虽然这种依赖随着煤、天然气等能源的普及而大大减低,但壁炉仍是欧美房屋的核心要素。“在欧美的房子里,壁炉燃烧会带动屋内空气的自然循环,比空调取暖更舒适。”王志潮认为,壁炉除了情调和美观,更重要的是环保与健康。他认为当下正兴起的各类民宿里可尝试使用壁炉:“无论山里还是水边的民宿,一般都潮气比较重,用壁炉可以除湿。另外,壁炉也更适合这种休闲场所的腔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