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文 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8月22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黔西南,万水千山隔不断的山海情

国家二类贫困村如何成“小康村” 本报记者为您揭秘宁波20年精准扶贫

  我市资助建设的安龙出口食用菌农业示范园区,已入驻种植农户258户760人。记者 胡龙召 摄
  在标准化种植大棚内,农户在摘鲜菇。记者 胡龙召 摄

  □记者 陈旭钦 杨静雅

  

  走进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南盘江镇南龙村,青山绿水驱散了夏日的炎热,山脚下良田新绿,果树飘香;一排排青砖白墙的布依民居,错落有致,绘就了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画卷……这个曾经的国家级二类贫困村,在我市帮扶下,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小康村”。

  山海连,爱无疆。20年前,在东西部结对帮扶战略部署下,我市和黔西南州建立了对口协作关系。从此,四明山与万峰林肩并肩,甬江和马岭河相辉映,远隔千山万水的两地结亲缘,携手向贫困发起了挑战。

  以人为本 民生优先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是南龙村村民对宁波帮扶最多的评价。

  南龙村到南盘江镇的道路,过去仅有一条泥巴路。近年来,该村利用宁波帮扶资金对进村的泥路进行硬化。我市又投入资金370万元,帮助南龙村建设130户移民新村民居亮化工程、文化广场等。

  南龙村党支部书记查必宪告诉记者,现在每天平均有200多个游客慕名而来参观南龙村布衣古寨,连国外游客也来村里听“八音坐唱”。

  家在顶效镇楼纳村广场旁的吴尚连开起了“田园客栈”。在她看来,村里的变化太大了。原来歪扭的木板房被改造成了漂亮的农家小院,家家户户还喝上了自来水。

  2011年5月8日,习近平同志来到楼纳村视察,殷切勉励村民“把布依族的新农村建设得越来越好”。这个曾经的贫困小山村,如今已成为美丽乡村示范点,村民也过上了殷实富足的生活。“习总书记若今天看到我们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肯定会很惊喜!”吴尚连说。

  20年来,在我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的“准字”援建下,黔西南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黔西南州多为深山区、石山区,生产生活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上学难、就医难、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和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难的“六难”问题特别突出。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帮扶资金和项目重点向贫困村、贫困群众倾斜,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我市的帮扶资金主要帮助建设了100多个新农村示范点和30多个扶贫示范村。20年来,我市共帮助当地政府建设1430多所中小学校;帮扶建设100多所医院(卫生院),缓解了10多万户群众的看病难问题。

  据统计,我市重点帮助建设了黔西南州儿童医院门诊楼、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宁波图书科技楼、兴义职中教学楼等项目。帮助建设黔西南州修建600多公里乡村公路,解决了20万人的饮水问题;对5000多户农户进行了“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厕、改厨、改圈)。

  我市连续8年举办的“甬黔携手、万人助学”、“图书传递”、“温暖午餐”等大型献爱心社会公益活动,得到广大宁波市民热烈响应,有1万多名市民参与,结对认助了近1.7万名大中专贫困学生,资助了6万多名大中小学贫困学生。

  输血造血 激活产业

  从“输血”到“造血”,我市在对口帮扶过程中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大力扶持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旅游业等,激活当地产业发展。

  长毛兔产业是镇海区对口帮扶普安县的一个项目。目前,普安县长毛兔存栏量达140万只,长毛兔养殖户750户。我市帮扶的睛隆县波尔山羊养殖项目,现已发展到全县14个乡(镇),4万余人从中受益。

  我市还重点帮助对口地区引进种植养殖新品种,改造传统农业,发展优势产业。当地传统特产丹寨硒米、普安天麻、中药材等,经过发掘、改良,现已逐步形成了品牌效应。帮扶引进的杨梅、茶叶、板栗、李子、水蜜桃、黄花梨、白枇杷等新项目,也初步形成产业化规模。

  根据当地产业特点、产品特色帮助建设了特色农业园区。目前,由我市投资1500余万元建设的兴仁县山地生态农业园一期工程已完工,万亩枇杷树已遍布山岗,促进5个村的村民脱贫致富。

  我市资助建设的安龙出口食用菌农业示范园区,核心区已建成菌包生产、分选、冷藏等车间和深加工厂、浙江大学安龙食用菌研究中心等,标准化种植大棚559个,年可生产鲜菇7650吨,产值2.03亿元。基地现已入驻种植农户258户760人,其中精准扶贫户206户619人,带动1000余人就业。

  把东西部产业合作、优势互补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课题,也在探索新路子。目前,有上万甬籍人士在贵州投资创业和发展,投资项目涉及商贸、矿产、水电等行业,总投资额超过370亿元。

  除了宁波企业“走进去”,贵州的特产也不断销往宁波。至今,已有2家黔西南州农产品店在甬直销。黔西南州的薏仁米、绿壳鸡蛋、五色糯米等120余个品种特色农产品,既让宁波市民品尝到了来自大山深处的美味,也将促进黔西南州农户的增收。

  智力帮扶 长效发展

  对口支援,送钱、送物,更要送人才、送智力、送理念,把东部沿海先发积累的发展观念、先进技术、管理方法带到黔西南州,智力帮扶与对口地区的艰苦创业精神结合起来,这已成为我市在黔西南州对口帮扶中形成的共识和正在努力的目标。

  20年来,我市共向贵州派出挂职干部108人,目前有3名挂职干部担任黔西南州的县委常委、副县长。组织188名优秀教师(校长)、6批讲师团、12支医疗队、3批青年志愿者和多位农技专家进行支教、支医、支农等。

  “既要授人以鱼,又要授人以渔,才能合力推进当地发展。”宁波市经合办调研员仇忠平说,20年来,我市通过各种途径,为黔西南州培训各级党政干部、老师、医生和各类技术人员2万多人次,进行农业科技和非农就业技能培训3万多人次。并通过校企合作、劳务输送等多种形式,接纳3万余名贵州劳动力来我市务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市民去黔西南州旅游。2014年10月,在市经合办和宁波机场物流园区管委会努力下,宁波至兴义的航线开通,宁波到兴义只需2.5个小时,宁波与兴义的直飞航线从航班开通之初的每周三班发展到如今的每天一班,大大助力黔西南旅游业的发展。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上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向决战贫困发出了总攻令,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如何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让黔西南州近百万贫困人口一起步入小康社会?

  宁波市委负责人认为,精准扶贫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宁波与黔西南州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举措。

  自1996年起至去年底,我市累计在贵州完成帮扶项目3730余个,无偿帮扶资金与物资10.51亿元。其中帮扶黔西南州项目1573个,金额5.51亿元。

  目前,我市11个县市区和11个市级部门,以“二对一”、“三对一”的方式结对帮扶黔西南州的9个市、县、开发区。到目前为止,今年我市已初步落实对口帮扶项目70个,资金4900万元。按精准脱贫的要求,一半以上的项目将精准落实到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和贫困户。

  “宁波的对口帮扶,对黔西南州而言,是产业转型发展的引爆点、城市加速发展的推进器、人才素质提升的催化剂。”黔西南州扶贫办常务副主任李选志说。  

  20年的奋进,标识着历史变迁的刻度;20年的跨越,彰显了攻坚克难的执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如今,宁波站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前沿,肩负着国家交代的重大使命与担当,把精准扶贫工作干在实处,站在高处,想在远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