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后瓶底形成的空洞,10分钟后温度仍达85℃。记者 马涛 摄 □记者 马涛 通讯员 崔寅伟 姚璐璐 这几天,微信朋友圈里热传着一条消息:一名8岁男孩把食品干燥剂放进了有水的饮料瓶,没想到发生了爆炸,眼睛被溅伤。医院检查后表示,右眼被碱性液体腐蚀,整个眼球被溶,造成终生失明。 其实,干燥剂有危险,并不是新鲜事。但20分钟之内,一个孩子的眼珠被溶解,还是吓坏了不少家长。干燥剂真的有这么厉害?昨天,记者联合镇海消防大队做了一组实验,选取市面上常见的几种食品干燥剂,测试它们遇水时的反应。 实验时间:8月31日上午10点 实验工具:干燥剂、矿泉水、测温计 实验目的:检验常见干燥剂在水中的变化 记者在走访超市时发现,雪饼、海苔、饼干等零食中都会含有一包干燥剂,成分不尽相同,常见的包括生石灰、硅胶和蒙脱石三种。从包装上看,所有的干燥剂包装上都写着不可食用、不可开袋、不可玩耍等警示。 实验一:生石灰干燥剂遇水升温最明显 实验之前,消防员先准备了三个空水碗,分别倒上约100毫升矿泉水。测温计上显示,碗中温度为26℃。之后,分别倒入一小包蒙脱石、生石灰和硅胶干燥剂。 约一分钟后,放蒙脱石干燥剂的水碗内变得浑浊,测得温度为26.3℃;硅胶干燥剂无水时为蓝色颗粒,遇水后成了粉红色,但是水温没有明显变化;放有灰白色生石灰干燥剂的水碗内出现气泡,一分钟之后测得32℃温度。两分钟后,温度达到45℃。 很显然,这样的实验结果距离有杀伤性的危害后果相差甚远。一名消防员分析后认为,水碗是敞开式的,没有密闭,可能水量也不够,所以起不到如爆炸一般的后果。但这组实验已经说明,生石灰遇水相比其他两种干燥剂反应更大。 实验二:2分钟后达到121℃时发生爆炸 从理论上讲,生石灰干燥剂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钙,与水相遇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有腐蚀性)并释放大量热量。相比之下,蒙脱石和硅胶都达不到这个效果,其物理反应一般只体现为发热、升温等。 因此,接下来的这个实验专门针对生石灰干燥剂而进行。这一次,消防员从海苔饼干内取出生石灰干燥剂,将其倒入容量350毫升的矿泉水瓶内,之后注入约200毫升矿泉水。很快记者就看到,水瓶内开始冒气泡,水慢慢变得浑浊。不到10秒钟,矿泉水瓶内温度达到36℃。 消防员稍稍摇动矿泉水瓶身,整个瓶体就完全浑浊,温度直接蹿上了50.5℃。“我带着隔热手套,不然温度肯定烫手了。”消防员在一边解说道。约一分钟时,测温仪显示瓶底温度已超过100℃,沸腾过后,矿泉水瓶突然倒在了桌上。仔细一看,原来水瓶瓶底已经被高温灼得变形,几成锥状,这才站立不稳,倒了下来。 约两分钟时,记者在一旁用相机抓拍到的最高温度为114℃,就在这时,爆炸发生了。当时,记者站在距离矿泉水瓶五米开外的地方。“砰”的一声突然传来,感觉到迎面飞来灰白色的碎屑。“爆了?”记者还没反应过来,消防员就报出了爆炸瞬间测得的最高温度:121℃。 记者在现场查看,虽然只是一个小矿泉水瓶,但半径8米范围内都留下了爆炸后的碎屑痕迹,桌子上也有一滩石灰碎泥。再看瓶身,整体还保持完整,但瓶底已经炸出一个小洞,高温产生的热量就在这里喷薄而出,最终形成了爆炸效果。 调查 市场上生石灰仍是干燥剂主流成分 记者在天猫商城上搜索,联系上慈溪一家干燥剂厂家。销售经理石先生透露,目前很多食品企业使用的是硅胶干燥剂,无毒无味,无腐蚀和污染,可直接与食品、药品接触,可以说是“绿色无公害”。但生石灰干燥剂由于具有成本低、吸潮能力强和加工程序简单等优势,仍然是干燥剂市场上的主流。 石先生介绍,干燥剂成分在包装袋上都会写清楚,市民要辨认并非难事。得知本报刚做的这一组实验,石先生很认同,他分析说:“生石灰干燥剂遇水发生爆炸得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封闭环境,一个是放热产生大量气体,两者缺一不可。”当然,这也与干燥剂的剂量有关,一旦加入的量达到一定程度,温度积聚,水蒸汽膨胀,不要说塑料瓶,玻璃瓶、钢瓶也会爆炸。 说法 如何处理干燥剂危机有学问 零食、茶叶、电器、服装……在生活中,其实干燥剂处处都能看到。当然,早就有市民意识到,生石灰干燥剂是其中最危险的一种。 “怕的是小朋友顽皮,拆开袋子后,这些颗粒、粉末塞到瓶子里,或者倒到有水的地方,不就出事了吗?”一名市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忧心忡忡地说。据他的了解,一些干燥剂的外包装,为了保持透气性,会采用滤纸、复合纸、网纹纸等材质,很容易被撕破,希望相关厂家能对此引起重视。 如果误食或者接触生石灰干燥剂,又该怎么办?记者昨天咨询了浙江大学明州医院急诊科王江医生。王医生表示,生石灰遇到水以后产生的碳酸氢钙强碱,有很强腐蚀性,容易灼伤、腐蚀口腔或食道,所以一定要小心。 “如果仅仅是皮肤沾染上生石灰,要用大量清水冲洗15分钟以上,再去医院治疗。”王医生说,如果石灰粉进眼,要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冲洗时注意转动眼球,如果等送到医院处理,可能会耽误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