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宁波老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9月09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别被朋友圈这些新骗局忽悠了

  □记者 陆麒雯

  

  微信如今在老年人中使用越来越普遍,很多不法分子也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实施各种诈骗犯罪行为。为此,记者专门整理了几类微信朋友圈中的典型诈骗手法,提醒广大老年朋友不要“中招”。

  性格测试

  投票获奖筹款治病帮忙砍价转发领流量

  “测试类”是按照设定好的环节,由用户填入姓名、出生日期、兴趣爱好、籍贯、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就能进行所谓的性格测试、职业预测、运势预测等。公安部在官方微博上发声,“性格测试”可能造成个人信息泄露,继而引发一系列后续问题。警方提醒,市民尽量不要将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发布到朋友圈内。

  投票获奖

  目前有一些针对儿童的比赛,参与门槛低,奖品丰厚,无需拼才艺,只要一张照片和相关个人信息即可报名加入,得票靠前即可获得丰厚奖励。要求报名者提供家庭真实信息,投票者先关注账号或绑定手机。警方指出,这类活动的主办单位往往真实性成谜,而且发送奖品方式语焉不详。一旦骗子掌握到用户重要的个人信息,他们就会据此编造一些重病、车祸等圈套,实施不法行为。

  筹款治病

  这类手法通常是将虚构的寻人、济困帖子发布朋友圈,引起不少人转发,帖内所留联系方式多为外地号码,打过去不是吸费电话就是电信诈骗。哪怕信息属实,仍存在善款被滥用的可能。

  帮忙砍价

  该类“砍价”链接都要求用户填写自己的姓名及手机号码,有些还要求填写身份证号码等更详细的个人信息。专家提醒,若无法核实该类信息的真实性,则要避免透露个人信息,以防上当受骗。

  转发领流量

  以前电话推销广告或骗子都是一个一个号码打,现在只要做一个网页,然后从朋友圈分享出去,大家一填上号码,他们就知道这个号码是有人用的“活号码”了。随之而来的是广告短信的“轰炸”与推销电话的骚扰。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