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中秋 我们的节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9月1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独居老人们平日里说的念的都是儿女

中秋节到了,去看看老爸老妈呗

  □记者 滕华 通讯员 张立 毛一波

  

  今年5月,一纸“合同”将今年69岁的张宁生和两位独居老人“捆绑”到了一起。根据这份结对关爱的协议,她需要为这二位“老姐姐”提供每周不少于3次的“面访”服务。

  几个月过去了,再谈起这份“合同”,张宁生很有感触:独居老人们在平时生活得挺好的,但聊天时,老人说得最多的是儿女,念得最多的也是儿女。中秋快到了,老人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家人们能聚在一起,好好吃顿团圆饭。

  结对:三个“老姐妹”分别住一、二、三层楼

  “我‘签约’了两个人,都是住在我楼上的独居老人。”张宁生住在海曙白云庄社区,住的是一楼,戴着一副眼镜,今年69岁的她别看个子不高,但精气神很足。写进结对关爱“合同”的两位老人,是住在这幢楼二楼的邬金芬和三楼的贾翠金。

  都说远亲不如近邻,名字都带“金”的两位老姐妹和张宁生做了十几年邻居,如今走动更加频繁,三人坐一起,说笑声立刻充满了整个房间。

  根据“合同”,对于“无子女或子女不在宁波大市”的独居老人,签约者要每天“面访”一次;对于“没与子女住在一个社区”的独居老人,每周“面访”次数不少于3次。签约者还要排查老人家中用电、用气、用水等安全隐患,了解老人基本需求,定期向社区反馈老人基本情况。

  “不管她们去哪儿了,我都会多问一句。有时在社区活动时没见到她们,就会跟街坊邻居打听一下。”张宁生说。她的细心也得到了两位老姐姐的认同。“如果我出门了,首先要去‘打报告’的就是她了。一定要让她知道我的行踪,不然她会担心的。”89岁的邬金芬说,她还把自己女儿的电话也“备案”到张宁生那里。

  话题:老人谈的念的都是子女家人

  白纸黑字间,明确的是结对关爱的服务内容和标准。在合同之外,满满的都是几位老姐妹那些温暖的日常生活琐事。子女、家人是老人们聚在一起最喜欢谈论的话题。

  72岁的贾翠金现在有一儿一女,每次她从口袋里拿出手机来,都会引来老人们的艳羡,“贾阿姨噶时髦啊,用的是苹果手机。”贾翠金总是笑着说,“外孙女买的,还教我用微信,现在玩玩视频、电脑,不要太溜哦。”

  贾翠金的儿女住得不远,平时周末都会来母亲家里聚餐。“女儿会买菜过来,弄弄好大家一起吃,免得我做饭做菜辛苦。”

  邬金芬一个人独居了16年,5个子女的孝顺体贴,支撑着她走过这漫长的岁月。“我有高血压、糖尿病。孩子们基本每天都会有电话来问候,他们知道我晚上不太出门,如果遇到晚上电话打不通,那会着急死的。”邬金芬说,5年前有一晚她出门去开会,在杭州的女儿打来电话,一直无人接听,急得她女儿马上让住在宁波的妹妹上门来查看。“我才在会议室里坐20分钟,小女儿就跑来了,说问了邻居,就找到社区会议室来了。”

  团圆饭:她们的满足远在饭菜之外

  “现在我都当阿太了,有5个曾孙辈,四代同堂。”邬金芬说,按人头算下来,他们一家要是全聚在一起,应该有30多口人了。

  每年正月初二是全家人约定团聚的日子。“我掏钱,大家都去酒店里吃一顿。”邬金芬说,她并不挑饭店,也不在意菜式,反正都是子女们安排好的,她出席就好。“每次聚餐,起码两桌人,热热闹闹的。子女们见面给我红包拜年,我也给曾孙辈们发红包,喜气洋洋的。”

  但这两年,全家人都到齐的聚餐渐渐变得难了。“我的女儿也都当外婆了,他们也有自家的活动要参加。”邬金芬说,现在还能坚持下来的“家庭节目”是每年她生日的时候,5个子女都来贺寿。“今年中秋,我们先不过了。因为下周小女儿要送我去杭州,到大女儿家住一阵子。”

  相对来说,贾翠金的家人更容易聚齐。“都在宁波,节假日也都在聚的。”中秋节快到了,女儿早就打电话来预约了老人的“档期”,还特意问老人有什么喜欢吃的菜。“其实吃什么喝什么真不重要,一家人坐在一起,说说笑笑,就比什么都好。”

  提醒

  “独居老爸”更需要关心

  “独居老人有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女性比男性人数更多、年龄更长,这可能是因为女性生存能力、抗压能力、心理调适能力都更强的缘故。”白云庄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吴晓春说,白云庄社区现有60周岁以上老人1000多人,在125名独居老人中,约七成是女性。

  “独居老爸”们有不少性格内向,不太肯出门,和街坊邻居也比较少接触,因此,更需要子女的关心。

  吴晓春表示,除了平日的关心外,在传统节日里,子女更要多陪陪老人,因为老人喜欢热闹,喜欢团圆。“中秋节到了,大家不妨去看看老爸老妈,特别‘独居老爸’,子女更该陪他们聊聊天,多鼓励他们走出家门。”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