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照片由鄞州教育局提供 |
□记者 徐叶 通讯员 薛丛川 前天傍晚,鄞州古林镇中心小学教师赵丽尔拎着水果、月饼和一双轮滑鞋来到了老陈家。5岁的小男孩一见到她,就兴奋地扑了过去,亲昵地喊着“赵阿姨”。 8年前,一场意外夺走了老陈的大儿子,却并未让“师生关系”真正中断。多年来,班主任赵丽尔坚持上门家访,老陈家早已将她当成了亲人。 那年暑假 她痛失一名学生 2005年,赵丽尔22岁,带着一脸懵懂开始了执教生涯:在鄞州区古林镇中心小学任语文老师。她的想法也十分简单,好好教书,成为父母那样,踏实而勤奋的人。 赵丽尔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自己的教育理念,加之家庭环境的熏陶,让她初入职就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一年级(1)班,这是赵丽尔所带的第一个班级。当时,她吃住在学校,也未谈恋爱,几乎把所有的感情都给了孩子们。一转眼,辛苦但愉快的3年就过去了。2008年的那个夏天,赵丽尔遭遇了从教生涯中的第一个坎。 “那时候刚放暑假,我还在学校,接到电话说,我们班的小陈出意外了。”赵丽尔说,这个孩子比较聪明,但是学习不太用心,自己平日对他的关注很多。 接到噩耗后,赵丽尔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到镇卫生院的,那两三百米的路似乎比任何时候都要长。小陈静静地躺着,早已没了气息。他的母亲几次哭晕在地,赵丽尔愣在那里,眼泪根本止不住。 虽然是一场意外,可没能护好孩子的伤痛,到现在赵丽尔都不敢去触及。 学生“走了”8年 她仍有空就去“家访” 早年,老陈夫妻俩由外地迁入,在镇里买了民房。办了孩子的后事,亲戚们也都回了,留下两人陷入无尽的丧子之痛,其中更多是自责。 赵丽尔很理解这种痛,有了空就去“家访”,陪老陈夫妻俩聊聊天,宽慰几句。“他们在本地没什么亲戚,说话的人不多。”赵丽尔说,我们共同经历失去孩子、失去学生的痛苦,感觉能更好地沟通。自那以后,赵丽尔就把老陈家当成了自家亲戚。 逢年过节,孩子的祭日,赵丽尔都会提着水果礼品到老陈家坐坐。原本并没有太多交集的人越走越近了。2011年,赵丽尔与同为教师的丈夫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同年,陈家也喜获重生,迎来第二个孩子。从此,两家人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 因为是高龄产妇,老陈的妻子身体一直不好,没有工作,一直在家带孩子,全家就靠老陈打工撑着。所以平日里,赵丽尔对老陈家照顾多些。到了周末,赵丽尔夫妇会开车带老陈一家到近郊游玩,一起看电影、逛游乐园。给孩子买衣服,经常是双份,一人一件。自家孩子念幼儿园上了轮滑社团,老陈家的儿子也有。“男孩子学习轮滑蛮好的,能够锻炼勇气。”赵丽尔总惦记着老陈家的小孩。 老陈家觉得无以回报,常给赵丽尔送些时蔬和炒货。有时候,赵丽尔去得匆忙,老陈妻子就让她把家里刚煮熟的一碗板栗带走。“赵老师最好了,上哪儿去找这样的好老师。”老陈一家常把赵老师挂在嘴边。老陈家的5岁男娃并不知道哥哥的事,还在念幼儿园的小家伙,最希望将来进入赵阿姨的班。 学生:“像妈妈一样关心我们” 对老陈一家已是如此,对挚爱的教学工作,赵丽尔几乎倾尽所有。但是对自己,她到了近乎苛刻的境地。 2010年,赵丽尔接手学校的少先队工作,高强度的工作令她在组织学校活动时险些晕倒,去医院一检查,才知有了身孕。但为了不影响工作,她依然咬牙坚持,孩子刚满月,就重新上岗,放弃了2个多月的产假。 “我对工作的要求很高,但赵老师每次都能给我惊喜。”古林镇教辅室主任、古林镇中心小学校长林群说,“同为女性,我觉得她很不容易,很了不起。这样的拼劲儿在年轻老师中极为少见。” 为了让学生个体在学习、生活、品德等多个层面得到全面评价,赵丽尔专门设计了一套“五色品性卡”。这套评价体系至今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女儿刚入学时非常内向,赵老师一直耐心鼓励,想尽办法让孩子勇敢起来。”家长杨女士说,在赵丽尔专门设计的“五色品性卡”激励下,孩子到了学校就有很明确的学习目标,再加上赵老师注重培养孩子兴趣,循序渐进引导孩子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孩子们学得挺开心。 相比之下,孩子们对于赵老师的评价就更为直接:“漂亮、大方、温柔。”“语文课教得很好,发音特别标准,我们都爱上她的课。”“像妈妈一样关心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