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地理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9月18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村落渊源

李诵清堂与朱家渡桥

  □陈一鸣

  

  小浃江发源于鄞州太白山诸水,流经五乡碶,汇合东钱湖来水,经渡头董进入北仑地界,一路迂回曲折,支河交错,浩浩荡荡,最终流入浃水大闸后东归大海。

  有村落、有江河的地方就会有桥,朱家渡桥就坐落在小港街道姚家斗自然村的东北侧。

  我老家在小港街道姚墅岙,那时候交通不便,出行走的多是乡间小道,去鄞州的梅墟要过下邵的七眼桥(安乐桥),而到镇海去则先要过朱家渡桥。这座朱家渡桥,我们一般都称它为“五眼桥”。记忆里的朱家渡桥是挺高大的,桥上的石板厚实古朴,即使在风雨交加的台风天过桥也是很安全的。

  据清光绪和民国的《镇海县志》记载:“朱家渡桥,下分五洞。”现在的朱家渡桥桥面由3块石板梁并列铺砌,两旁设有条石栏板,栏柱勾榫连接。在中栏外侧刻有“朱家渡桥”桥额,左右边款为“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李诵清堂重建”。这座桥,于2000年被北仑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点。

  边款“光绪二十四年戊戌”,说的就是发生震惊中外的“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1898年。那么主持桥梁重建的“李诵清堂”会是谁呢?经查资料,原来“李诵清堂”是小港李家坤房的堂号。

  小港李家自发财太公李也亭起,在上海经营沙船、码头、钱庄,发家致富后在家乡广置地产。到他儿孙辈时,已经有良田数千亩,房屋、地产多处。李家后人设义庄,办学校,修桥、铺路,广做善事。清末学者俞樾当时正在镇海编修光绪县志,听闻这等情况,深为佩服,就情不自禁为其撰写了《养正义庄记》:“……李氏之在镇海,聚族而居者数百家,生长海滨,率以煮盐为业,故贫者居多。有弼庵君与弟也亭君,以货殖起家,谋建义庄,未果而卒。两君有贤子,曰听涛,曰梅塘,承先志卒成之。都凡置田两千亩,岁入谷四千余石,分给贫者。生无以养,予之粟;死无以殓,予之棺。以所入较所出,仅足而无余。则又储金数万两,备异时之恢拓焉。乃卜吉地,建屋宇,署曰‘养正义庄”……”此文收录在光绪《镇海县志》中。

  义庄“置田两千亩”,其中有许多田地就在小浃江的两岸。镇海档案馆馆藏的1936年地籍图上,小港街道的姚家斗、下邵、姚墅等各处标有几十处“李氏养正学校”、“李也亭祀”、“李氏养正义庄”字样的田地。

  甲午(1894年)以后,受甲午战败的刺激,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成为众多明达之士的不二选择。民间投资办厂、兴办实业热潮在各地兴起,地处海隅之地的镇海也不例外。《农学报》十七卷记载:光绪二十三年(1897),“浙江之镇海绅董,设自来水灌田公司……镇邑七乡,每乡设大机器两座,小机器十余具,以资汲引”。说的就是小港李家坤房的“投资大王”李云书联合当地绅商在家乡开始使用机器灌溉的事情。用自来水(电机水泵)灌溉农田,这对宁波传统农业走向近代农业的转型具有积极的开拓意义。朱家渡桥位于小浃江中游,李家在四周拥有众多的田地,因此由“李诵清堂”来重建朱家渡桥也是在情理之中。

  1914年,李云书和兄弟一起,还在上海的租界修建一条以“坤房”堂号命名的马路“李诵清堂路”(今陕西北路)和地丰路(今乌鲁木齐北路),在当时大长了国人的志气。

  复旦大学的创办人马相伯对小港李家的义举、善举赞赏有加,曾为李家的《李诵清堂述德录》写过序:“昔周公不讳多艺,孔子不讳多能,耕读起家者,亦不讳其世傅世习。惟起家商贾者,文人每代讳曰:初亦儒也。民用邦本,岂独儒者修其业,则白圭富国,计然强兵,皆足成名,何必儒?四民而殿以商者,通功易事,商实主之,主席居末,东方俗则然……镇海李君云书,三世自道光以来商于上海,今既辑其前二世碑志诔颂图赞种种,复附以见闻所及,作事略补,合为《李诵清堂述德录》……”

  如今的小浃江两岸,中下游变成了开发开放的热土,一家家工厂拔地而起,化工园区、滨江新城、装备产业园区依次而建。遗留下来的农田也大都改种了经济作物,小浃江淡水的灌溉作用已经不明显了,更多的是成了泄洪通道和一道城市的风景线。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