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悦 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9月1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与书相伴的快乐 就像破案一样让人兴奋

  童银舫,《慈溪市志》副主编,曾获浙江省民间文艺作品“映山红奖”。长期从事慈溪地方文化的研究,已编著出版学术著作、文学作品共20余种,约500万字。

  □陈晓旻

  有人说,童银舫是最了解慈溪历史的人。如果你想了解慈溪的史志文化,不管什么问题,他都能马上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史志的研究注定是寂寞的,但是童银舫享受这份寂寞。他开玩笑说,在历史钩沉中发现一些重要的史料,得到有价值的蛛丝马迹,这份与书相伴的快乐就像破案一样让人兴奋。有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有时在脑海中已经萦绕数年,突然豁然开朗,这样的惊喜往往就是从阅读中得到的。

  童银舫对史志的兴趣开始于中学时代,当时有人在争论唐代著名书法家虞世南到底是慈溪人还是余姚人,他也很想弄明白。当时没有互联网,他接触不到那么多相关的文献资料,也只好干瞪眼。直到很久以后他才搞明白:虞世南应该是越州余姚鸣鹤场(今属慈溪市观海卫镇)人。虞世南去世在638年。而据历代慈溪县志记载:慈溪县创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县治在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也就是说,虞世南去世后100年才有慈溪县。

  后来又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童银舫回忆说,根据1954年行政区域调整,将原慈溪、余姚、镇海三县的北部组成新慈溪县,在浒山建县城。老慈溪县只留下观城和鸣鹤两区,其余分别划属余姚县、镇海县,而原余姚北部的浒山等六区划入慈溪。童银舫生活的村子童家村很特别,自古以来属于余姚。后来修了329国道后,将村子分成南北两片,北片就在1954年先划归慈溪了。一个村分属两个县,路南为余姚,路北为慈溪。他家的房子正好在路南,算是余姚人,但村小学在路北,算是慈溪的小学。待考中学的时候,他既可以就读余姚的龙南中学,又可以报考慈溪中学。有意思的是,结果他既考上了慈溪中学,又同时考进了龙南中学。因慈溪中学离家近,就选读了慈溪中学。但毕业那年,因为某种原因,又转校到龙南中学去读文科班了。后来,南片也划属慈溪县,又成为同一县的人。那年童银舫16岁,正好读高一,他就向学校图书室借文史方面的书,想了解慈溪、余姚两县的历史,但学校这方面的书很少,没能满足他的好奇心。于是向县图书馆借阅,但因为没有借书证,借不到书。当时书店也没此类书籍,所以他一直惦记着,以后凡见到与慈溪相关的资料,就抄录下来,养成了积累资料的习惯。 

  因为沉迷文学梦想,使课堂学习分心了,童银舫高考失利。于是,他做了代课老师。工作之余,他每天躲在小书房里,读书和写作成为最大的快乐。从1981年到1986年,童银舫大概发表了近200篇的文章,有的诗歌和征文还在比赛中获奖,而他有限的工资也全部用来买书了。

  这期间,《慈溪文艺》的编辑晓洋老师为童银舫指了一条路。晓洋认为写小说需要会编故事,写诗歌需要浪漫情怀,他认为务实勤奋的童银舫做学问比较合适,建议往民间文学和慈溪地方文史方面发展比较好。晓洋还专门借给童银舫一部清代道光年间编刻的《浒山志》,以丰富童银舫的文史知识。童银舫感慨地说:“上个世纪80年代初,这方面的书实在太少了,我当时还认认真真地把这部古书完整地抄了下来。”

  从此,他开始千方百计地借阅、收集慈溪历代方志、家谱和县人著作,1984年前后编写了《三北名人录》、《慈溪书话》、《三北民间歌谣》三本书。他回忆说:“那时出版是件很困难的事,我就像给学生刻印试卷一样,一页页全部自己刻在蜡纸上油印出来,然后装订成册。每本大概油印几十册吧,多了我也没有钱。”童银舫就这样把这些书送给给自己提供过帮助和资料的人,以及在外的慈溪籍文化人,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和肯定。那时像袁可嘉、姜彬、路工等文化名人纷纷来信,表示鼓励,这也给他很大的动力。

  在长期的研究中,经过他的细心校勘考证,校正了不少史书及史料中有关慈溪人物记载的错误,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因为对地方志的爱好和这份勤勉,1986年,慈溪县人民政府决定重修《慈溪县志》,童银舫也从地方杂志的临时文学编辑被招聘为县级机关的专职干部。

  在新编《慈溪县志》过程中,童银舫担任“人物志”主笔,同时负责“附录”的编选工作,篇幅占全书的十分之一。

  由于历史的原因,地方志工作已经中断了好长时间,如慈溪县志,自光绪二十五年(1899)编修印成后,就没有再修编过一部官方的县志,一断就是将近100年。重修县志,首先得把这100年的史料补充完整,然后再根据新的慈溪境域用新的观点和新的编纂方法完成一部全新的县志。

  找到了明确方向的童银舫,全身心地投入到地方志的整理和研究中,他的阅读内容也因此全身心地转向了地方文献上。

  从1986年6月至1993年1月,整整六年半,童银舫参加第一轮修志工作,编纂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慈溪县志》,参与资料采集、分编撰写、总纂、评审修改直至出版发行全过程。1992年,153万字《慈溪县志》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在全国新方志评比中荣获一等奖。他主笔的人物编受到好评。著名方志学家史州称:“《慈溪县志》人物编基础扎实,广征资料,严谨考证,言之有据。有的认真考辨,颇有发现,补史传之缺,有学术价值。记叙实事求是,无溢美隐恶之嫌。”

  童银舫形容在那段日子里,自己如鱼得水。同一个时期,他还编辑了《慈溪修志通讯》共26期,计65万字,在编辑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还点校出版了《民国慈溪县新志稿》。童银舫说自己很幸运,工作可以和看书的爱好吻合。直到现在,他还保持着每年阅读书籍100部以上,每年要写3-5本读书笔记的习惯。一个人的记忆力毕竟有限,如果看书不动笔,许多有用的史料到时候就会找不到。因此他喜欢做摘记卡片,日积月累,各类卡片就有上万张,再按类装订,用起来特别方便。现在有了电脑,上网检索很便利,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但网上的很多资料并不可靠,需要甄别和考证。

  童银舫的《溪上流韵》等书,就是根据平时做的笔记整理而成。童银舫说:“这本《溪上流韵》搜集了779首历代诗人描写慈溪美景的诗句;边上的《慈溪书画家》收录300多位从古到今慈溪籍书画家的生平;还有这本《慈溪家谱》更是我十年磨一剑的成果。”

  2014年,童银舫家庭入选首届全国“书香之家”。他的两万册藏书,将近一半都与慈溪地方文化有关,而随便说到什么,他都能准确地抽出某一本书翻到某一页,告诉你原文或出典在哪儿。这样阅读,够得上广博和专注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