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饶津瑞(左)和同学在一起。身高1.78米的她曾是镇海中学篮球队队员,上海交大电院的篮球队队长。 |
□记者 李臻 通讯员 曾昊溟 “我觉得人生最重要的是两件事,一件事是做出自己内心的决定,一件事是为自己做出的决定负责。我既然做出了这个决定,就一定会为这个决定负责到底。十年后二十年后,再回头看,我会很感谢二十岁的自己。” 昨日,镇海中学2014届毕业生饶津瑞郑重地在朋友圈写下这句话,就在今年,这个已经读大三的20岁女孩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从大一读起,改学医学。 医生是崇高的,但医生工作同时很辛苦,压力又大,而且当前医患关系如此紧张。女孩为何会做如此决定?昨日,记者连线正在上海读书的她,了解她的心路历程。 想用自己的双手帮助病人 “我是医学院的大一新生,可我也是交大的一名大三学姐,没错,我做了一个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在电话那头,女孩说话爽朗,带着90后的调皮。 的确,2014年,她以优异的成绩从镇海中学考入上海交大,成为电子信息和电子工程学院的学生,今年9月本可以读大三了。 她告诉记者,她的爸爸是名警察,“由于他工作的原因,我比同龄人看到了更多的悲剧。”惨烈的车祸现场、呻吟着求助的人们……但是,她却只能站在一旁,看着生命消逝,徒劳悲伤。“有一次,在葬礼现场,曾经意气风发的儿子却先于父母离世,他的父亲瘫坐在地上,我都不敢看老人的眼睛,那是死亡带来的绝望,我深深地意识到死亡可以摧毀那么美好的东西。” 饶津瑞想了很多,她说:“我畏惧死亡,死亡带来的令人绝望的压抑从来没从我脑海中消逝过。”但是另一方面,她想成为一个能与死神对抗的人,“我想帮助那些痛苦的人们,不是通过复杂的单片机,也不是躲在电脑屏幕的背后,于是我选择了医学,选择用自己的双手真真切切地做点什么。” 一件白大褂 成为转折点 萌发转学院那个念头,是在饶津瑞读大一那年。“到交大读了电院后,我真正明了自己内心,想当一名医生的转折点是一件白大褂。” 饶津瑞和同学们上了一堂实验课,进实验室前老师给每人发了一件白色的实验服装,“看起来就像白大褂的那种。实验结束很多同学都扔了这件衣服,但我却珍藏了起来,拿着这件白大褂,我意识到内心真正的想法:当医生!” 此后的时间她还是很犹豫,经历了无数的自我对抗,一切都在五月底的那个夜晚彻底醒悟。“那时,一个含糊不清的梦却带给我一句久久难以忘怀的话:有没有一件事,是你愿意放弃一切去做的?”女孩愣在床上,转院的想法突然在那一刻无法克制。 “我下定了决心,我愿意放弃一切去追求我的医学梦想。比起电脑中那一行hello world,希波克拉底誓言可以赐予我更大的勇气和能力去对抗我所畏惧的死亡。” 曾遭周边亲朋好友劝阻 当饶津瑞对朋友家人说了想转到医学院学习后,刚开始朋友家人并不理解,纷纷劝阻她。 大家劝说的理由很多:“两年之后你就可以从电院毕业了,好找工作,待遇又高,为什么要放弃一切从头开始?”“医学院的学业比电院更加辛苦,况且现在医患关系越来越糟糕,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舒适又安稳的工作?” 面对这么多的质疑,饶津瑞用了一个看起来十分可笑的答案来回答他们,“因为我怕死啊”。 “因为我无法忘记那些痛苦的脸庞,也无法忘记那些绝望的目光,更无法忘记自己无力的模样。”其实她的内心想法是这样的。后来父母了解了她内心后,看到女儿坚决的样子,也慢慢理解支持她了,“爸爸和我说,你去学校好好了解下,转院具体要怎么转。” 不转院就是晚了一辈子 按照上海交大有关规定,大一结束学生符合一定条件可以转专业。由于已经是大二,饶津瑞的转院历程比别人艰难了很多。 当医学院的老师在纸上写下5+3+3+X后,他问饶津瑞:“医学院需要那么长时间用来读书,你还愿意吗?” 这一次,饶津瑞没有犹豫,坚定地说了“愿意”。她告诉记者:“正如我在和父母交流时候说的那样,如果我转院,我比医学院同届晚了两年毕业,比电院同届晚了三年毕业,但是如果我不转院,我就比那个愿意付出所有实现理想的自己晚了一辈子。” “也许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那么执着地去做一件事,所以我绝不后悔。” 愿倾尽全力走下去 9月11日,饶津瑞坐在上海交大医学院的开学典礼上,看着周遭满是好奇眼光的新同学,她的感触更深。 她说到医学院有位老师在开学典礼上一句话,老师说,希望你们能把“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变成“总是,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有时,去安慰。” “医患关系紧张、医生辛苦、压力大等等这些问题,我思考过,也有思想准备。我看到过一句话,是墨子说的,大意是现在这里有一人,他有十个儿子,但只有一个儿子耕种,其他九个都闲着,耕种的这一个不能不更加紧张啊。为什么呢?因为吃饭的人多而耕种的人少。我愿做那第十个耕种者。” “电院人变成医学生,是我为这句话走出的第一步,以后的日子里,我愿倾尽全力坚定地走下去。”她充满信心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