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民 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9月20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师鼓励学生“打小报告”

有人吐槽 有人理解 心理咨询师认为:用“卧底教育”进行教学管理是本末倒置

  章丽珍 绘

  

  □记者 孔玲

  

  “老师,某某同学玩危险动作”、“老师,某某同学上课讲话”……新学期刚开学,班里“打小报告”的孩子突然增多了。最近,一则老师鼓励学生“打小报告”的帖子引发众多家长吐槽。

  发帖家长称,女儿是初一新生,班主任对学习和班级纪律抓得很紧,还特别制定了“奖罚制度”,鼓励同学之间举报违反纪律行为。举报者奖励,被举报者受罚。家长质疑,被举报者受罚倒也应该,可是老师奖励“打小报告”的学生,会造成班级的何种风气?这样的做法值得提倡吗?

  老师们的看法并不一致

  “我不赞同老师鼓励学生‘打小报告’的做法,不管学生有什么过错,这种处理方式都不利于教学管理。”翰香小学五年级的班主任吴老师说,这种现象在小学阶段尤为普遍。

  从教30年的镇海某中学特级教师周老师也认为,从来不鼓励、不支持孩子“打小报告”,即便严肃课堂纪律或教学管理有此需要。周老师分析说,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内心敏感,自我保护意识很强,一旦鼓励“打小报告”行为,处理不好往往激化同学之间的矛盾,还有可能产生不可预知的后果。

  “这些孩子的心态也是不同的。”周老师直言,有为讨老师喜欢的,有相互之间争强斗胜的,也有希望引发老师关注的———对老师而言,让学生分清楚“打小报告”和“情况汇报”的区别,客观分析对待,帮助孩子学会沟通,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重要。

  执教某中学初一年级的陈老师所持观点则不同。

  “这样的奖罚并不重,还能掌握到学生在校的动态信息。”陈老师认为,制定奖罚制度的出发点是好的,可以发动学生互相监督,毕竟老师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各方面表现,这对严肃纪律不是坏事。

  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陈老师解释说,学生进入初中阶段之后,学习比较紧张,提高学习效率就要避免无谓干扰。特别是进入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性格会呈现出多面性。多一些信息来源,能够提醒老师不做出误判,以此加强班级的管理。

  家长担心鼓励“打小报告”影响德育培养

  在受访的几位老师中,部分老师认为这种“奖罚制度”有利于教学管理,但其他老师和家长并不赞同。

  “家长微信群里,经常看到家长吐槽孩子被打小报告的事。”李女士说,儿子佳佳就读于翰香小学二年级,一次,因为同桌把佳佳的橡皮丢到地上,佳佳便对同桌动了手,被打的孩子就去向老师“告状”。

  李女士觉得,虽然儿子被老师批评了,但同桌孩子自身利益受到侵犯,去老师那里寻求支持,这样的“打小报告”行为能够理解。反之,如果鼓励中学生之间这样做,会让家长很担心。中学生对于自习课讲空话等行为,已有自我约束或处理能力,完全没有必要通过这个途径解决。

  王女士的女儿就读市区某重点中学,平时在校晚自修,老师也曾说过要大家相互监督晚自修纪律。王女士透露,孩子反馈说大多数同学私下都反对这种做法。但是班上也有个别同学,受到老师鼓励之后,常常去打同学的“小报告”,因此获得了老师的青睐,从而在学习机会上得到了一些优先权。

  “品德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建立,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特级教师周老师指出,从长远来看,学生时期喜欢“打小报告”,踏入社会以后会被孤立,无法融入集体生活。或许某一阶段能受到青睐,但明智的领导决不会欣赏。由此来看,老师肯定“秘密情报员”的方式,看上去是一种捷径,但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建立,对实现教学管理目标也有直接影响。

  专家观点:不能通过“卧底教育”实现教学管理

  说起鼓励学生“打小报告”,宁波大学信息学院辅导员,国家心理咨询师黄青年老师观点鲜明。

  “‘打小报告’行为是孩子年龄特征决定的,他们开始对规矩和制度有概念,产生了‘规则意识’。但两条弊端显而易见。”黄老师认为,一是初中生的心理是多变且略带叛逆,对很多事情充满困惑又缺少能力解决。这种简单直接的处理方式,会影响同学之间的融洽相处,严重的还会激化矛盾。二是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建立。打小报告的学生自认为提供的“情报”很有价值,通过打小报告使某位同学陷入“麻烦”,以此证明自己的“威力”。受处罚的学生因此有“被出卖感”、“被欺负感”,容易出现负面情绪,内心的安全感会受到影响。

  “鼓励‘打小报告’的行为,不利于孩子的德育教育、品质培养、规则意识的提高。”黄老师表示,这三点相辅相成,应该放在学业教育的前面。对老师而言,通过“秘密情报员”的“卧底教育”方式来实现教学管理,那就显得本末倒置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