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民 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9月20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拆迁了,他们的重聚温情而有意义

段塘北路34弄里,永不消逝的邻里情

  □记者 滕华 通讯员 张立 董建亚 

  

  海曙区段塘北路34弄,这个地址自2014年2月跟随城市拆迁的步伐,从地图上“消失”了。居住在这里几十年的邻居们,四散在这座城市。难舍这份邻里情的他们,约好了每年要聚聚。最近的一次聚会,他们选在了段塘老年公寓(养老院),和住在这里的老人们一起分享重聚的欢乐……

  重聚地点选在了养老院

  昨日早上8点半,腿脚不便,走起路来略有吃力的郑水雅提前赶到了聚会地点。作为联络人,站在老年公寓的门口,她拿着手机,不停地接着电话。“都是邻居们打来的,我给指指路。”

  陆陆续续,有人乘着公交车赶来,也有人开着红色保时捷911前来赴约。步调一致的是,每个人手中都拎着给老人们的慰问品:饼干、毛巾、八戒西瓜……热热闹闹的,走在一起,寒暄问候,整个老年公寓立刻响起了欢声笑语。

  “嗯,今天有9户人家会到,是当年我们小区里3号到17号的邻居。”郑水雅一家在段塘北路34弄住了30年,从1984年房子造好就搬进,一直到2014年拆迁才离开。“3号到17号,是相邻的两幢2层小楼,邻里关系一直很好。”这里的每一户邻居,她都如数家珍。

  9户人家到齐,大家自觉地换上了红色志愿者背心,拎着礼物分发给老人们。最后,一行人还特意来到3楼,慰问了一位以前住在段塘范家村的老邻居。88岁的老太见到一下来了这么多的“旧相识”,眼眶一下湿润了,嘴里一个劲儿地说着:“好,好,好……”

  年夜饭“决议”———每年再聚、多做公益

  “现在洞桥社区几乎也都拆得差不多了,大家虽然离开了那块土地,但邻里间的感情却并没变淡。”沈亚慧是段塘街道洞桥社区党委书记,在十几年前她作为新媳妇儿,嫁进了34弄的大门。

  在基层工作久了,见过各种人生百态。提起拆迁,这让沈亚慧很感触,“有太多的家庭,因为拆迁弄得兄弟反目、家无宁日,甚至离散了再不往来。”34弄的老邻居们,处了几十年,却能比有的兄弟姐妹更亲,倒是让她更觉感动温暖。

  “其实私底下,大家也常有联络,但都是电话打打,小范围的聚聚。”今年2月,邻居们终于“搞”了一把大的,一下12户家庭都聚齐了,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了个年夜饭。

  那天,下着大雨,但仍旧没能阻挡大家重逢的热情。这顿饭,从上午10点半,一直吃到了下午3点。两年不见,大家聊得难舍难分。饭桌上,也通过了一项集体决议:以后每年大家都要聚聚,每次两户人家坐庄,首选家宴,如果怕麻烦可进酒店;此外,建立“邻里一家亲为老服务队”,大家也要抽空聚首一起做些公益活动,把这股正能量传递出去,感染更多人。

  搬进别墅的老板娘说:

  这份邻里情,讲不尽,道不完

  今年10月,陈小平的儿子就要回国结婚了,邻居们电话里早就知道了这个喜讯,吵着要喜糖吃。“喜糖还在订,好了到时一家一家给你们送过去。”陈小平乐呵呵地允诺着。 

  算不上“原住民”,陈小平是在1992年通过购买二手房的方式搬进34弄的,一直住到2005年才搬出,在这里住了13年。人虽搬离,但房子一直没舍得卖掉。

  “刚搬过来的时候,还和老公处对象呢,后来孩子也是在这里出生,邻居们帮助我太多了。”陈小平说,那时她连饭也不会烧,经常到邻居家蹭饭吃,有时带孩子手忙脚乱,也都是请邻居搭把援手。“他们就像妈妈、阿姨、大姐姐,都很关照我。对这里,有感情,哪里舍得卖掉。”  

  傅玉珍在1995年也搬离了34弄,近20年间房子一直委托郑水雅代为出租。现在住进了别墅的她一直对记者感叹:“新小区的这种墙门关系,和以前真是不一样的温度啊。我连隔壁邻居住的是谁都不知道,也没说过话。”

  段塘北路34弄的地标没有了,却让住在这里的邻居们分外珍惜这份曾经共同经营了几十年的邻里情。  

  邻居们口中做了“老板娘”的傅玉珍和陈小平,还是和以前的老邻居们保持着联系,工作再忙,也从没缺席过邻居们的聚会。在采访末了,她们对记者说,“咱们是邻居,也是朋友,更像亲人,这段共同生活的经历,是多少金钱都换不来的,情义无价。这份情,讲不完,道不尽……”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