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杖锡俯瞰图 张海华 摄 |
来龙去脉 □孙武军 陆游在宁波有位好友,陆游尊称他“仗锡平老”。 仗锡,也写作杖锡,现在鄞州区章水镇的四明山麓。889年,即唐龙纪元年,此地建杖锡寺,906年吴越王赐额,1026年即宋仁宗天圣四年重修,明末毁于火。锡,锡杖,云游僧所持法器。唐代崔颢《赠怀一上人》诗云:“传灯遍都邑,杖锡游王公。”显而易见,村以僧寺得名。 1182年的暮春,陆游写了一首诗寄给仗锡平老,题目是《寄仗锡平老借用其听琴诗韵》:“放翁久矣无此客,闯户儿童皆动色。寒泉不食人暍死,素绠银瓶我心恻。千金易得一士难,晚途淹泊眼愈寒。岂知一旦乃见子,杰语豪笔无僧酸。门前清溪天作底,细细风吹縠纹起。倚栏一笑谁得知?爱子数诗如此水。江湖安得常相从,浩歌相踏卧短篷。功名渠自有人了,留我镜中双颊红。” 仗锡平老即元衡禅师。据南宋《宝庆四明志》、光绪《慈溪县志》和《芦山寺志》记载:元衡禅师,法名法平,号元衡,自号怡云野人,曾主芦山禅寺法席。后自芦山移杖锡。有语录、集稿二卷存世。他曾写一偈子呈寄越王史浩,史浩回诗于他:“白鹭栖烟一点明,皎然压倒语全清。莫言后代无人继,仗锡行将擅此名。”大约是元衡禅师的偈子语言清丽简淡,如同烟波湖上一点明亮的白鹭,史浩将他看作是唐代著名诗僧皎然的后继者。 从陆游的诗中看,仗锡平老非但是诗僧,诗也不只是清丽简淡,而是“杰语豪笔”,更有侠士豪客之风,这与陆游的“放翁”性格很对路。他甚至想与之相伴江湖,踏歌浩行。 第二年即1183年,又是插秧蚕生的晚春,陆游从绍兴动身来访仗锡平老,走的是浙东运河。浙东运河雏形是越国勾践开凿的山阴古水道,北宋时浙东运河全线开通,北起钱塘江南岸,沟通钱塘江、曹娥江和姚江、甬江,横穿宁绍平原。南宋时,浙东运河是唯一能沟通临安(杭州)与绍兴、明州(宁波)的黄金水道。陆游南北出游,走的都是这条水道。 此次来访故人,陆游一路上比较开心。他先是在柳色青黄的曹娥江畔,和一位刘姓道士痛快地喝了一顿酒,还写了一首诗送给刘道士,然后依依不舍地赶潮上船,驶抵丈亭。在丈亭候潮时,他遇见一位长眉及肩的老人。他想上去和这位异人搭话,长眉老人却扯起船帆、吹着铜笛扬长而去。如此长眉覆肩,不知寿数几何?怕是尧舜时人吧。陆游这样胡乱想着。 仗锡平老备好了船和车迎接陆游。两位老人拄杖漫步林下水畔,听寺中渔鼓,吃山笋蕨菜,陆游心意超然。 来年,仗锡平老从都城临安回明州,路过绍兴拜访了陆游,并“索怡云堂诗”。仗锡平老自号怡云野人,怡云堂诗可能是他的诗集,被陆游借去,这次顺便要回。陆游诗中赞美平老:“举世输与平元衡,青山白云过一生。出门曳杖便千里,白云不约常同行。敲门剥啄云没履,剧谈未尽还东去。到山分我一片云,并遣春风吹好句。” 过了一年,陆游又兴冲冲地出发来宁波。在《游鄞》诗中他写道:“晚雨初收旋作晴,买舟访旧海边城。高帆斜挂夕阳色,急橹不闻人语声。掠水翻翻沙鹭过,供厨片片雪鳞明。山川不与人俱老,更几东来了此生。”诗中充分地反映出陆游去宁波的急切心情。他甚至想在宁波终老此生。但这只是因爱之说。他也曾在四川爱上了这块天府之地,说要“终焉于斯”。陆游真正想终老的地方,一定是有着惊鸿照影的沈园的绍兴吧。 不知是因为当初宁波籍的宰相史浩欣赏他举荐他的缘故,还是因为他在宁波有仗锡平老这样的知己,陆游对宁波的感情是很深的。1131年,即绍兴元年,宋高宗到了绍兴,亲手下诏,特许明州阿育王寺买田赡养僧徒。可是过了五十年,这田还是没有买下。这时,佛照禅师德光从杭州灵隐寺退休来到阿育王寺。他说,我当年在灵隐时,高宗皇帝召我入宫,询问佛法,多次赐我金钱,这钱我不敢乱用。于是,他献出所有皇帝所赐的金钱和王公大臣及居士供奉的财物,买下良田,一年收入稻谷五千石。1189年,陆游为此事写了一篇《明州阿育王山买田记》。文中盛赞宁波:“惟兹四明,表海大邦。……万里之舶,五方之贾,南金大贝,委积市肆,不可数知。……” 这次游鄞,陆游仍然是走浙东运河。他船过曹娥江,先泊上虞,然后经马渚和余姚县城来到丈亭,在丈亭停船候潮,写下《发丈亭》诗:“姚江乘潮潮始生,长亭却趁落潮行。参差邻舫一时发,卧听满江柔橹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