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时 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9月26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私募行为被查处”倒逼爱心守规矩

  郭元鹏

  9月17日,宁波市中心某大型广场,一家社会组织举行了一场现场助学结对活动。活动现场提供了180多名贵州等西部地区的贫困学生信息,供市民结对认助,当场就有近百名结对成功。然而,这场慈善活动因为违反了有关规定而被查处,记者从宁波市民政局获悉,该局依据《慈善法》,查处了这一全市首例慈善违法案件。

  9月25日《宁波晚报》

  

  活动现场是热热闹闹,由于宣传到位,激发了市民的爱心情怀,大家纷纷解囊相助,也有人直接愿意结对帮扶这些贫困地区的孩子。表面上看,这样的爱心确实让我们感动,而实际上监管部门的查处才是对爱心活动最好的维系。

  有人会觉得监管部门的查处不近人情。爱心人士组织这样的募捐活动,是爱心的呈现,也会让生活在困难中的人群看到明媚的希望之光,不是好事情吗?的确,这样的事情是好事情。不过也是有漏洞出现的。这个开展募捐的组织,是没有募捐资格的,如果所有没有募捐资格的组织,都可以去募捐资金的话,谁能保证募捐行为真的造福了该造福的人群?不仅如此,这次募捐行为还是没有备案的,也就说,他们究竟募捐了多少资金,多少资金会用于扶助该扶助的人,是不得而知的,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现实生活中,打着募捐名义的活动是很多的。我们只是看到了所谓募捐活动的热闹,却不知道热闹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地震的时候有人走上街头募捐,车祸的时候有人走上街头募捐,洪水的时候有人走上街头募捐……一个个抱着募捐箱的人游走在街头,问题是谁知道这些募捐箱里装了多少钱?谁知道这些募捐箱里的钱款最终去了哪里?

  还有一种情况是销售形式的募捐活动。什么书法拍卖,什么画作拍卖,什么产品义卖,可是当这些东西被市民购买走的时候,那些所谓的义卖到底卖了多少钱?是真的义卖,还是另有所图?谁又能知道?这些被我们见怪不怪的行为,很可能就伤害了爱心。2015年,有一家爱心组织发动企业帮扶困难学生。结果山东的一家企业却发现,他们捐助的资金并没有造福学生,而是被滥用了,甚至接受捐助的学生,是组织方找的临时演员,这些孩子并不是贫困孩子,只是得到了一天50元的“演出费”。诸如此类的爱心骗局还是不少的。

  想起一则新闻。几位内地爱心人士在香港街头募捐,结果被香港警方拘留。原因就是他们的募捐行为是不合法的,是没有备案的。香港对于私募的要求极其严格,不仅需要申请审批,还需要有政府人员现场监督,以确保对善款的无缝监管。这样的监管模式是对的。

  我们已经出台了《慈善法》,就应该不折不扣地落实,否则就可能让爱心受到伤害。“私募行为被查处”具有典型意义,这是对爱心守规矩的一种制度倒逼、监管倒逼。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