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镇海林蛙 中等体型蛙类,雄蛙体长40-54毫米,雌蛙36-60毫米。宁波山区广布。 |
 |
金线侧褶蛙 中等体型蛙类,雄蛙体长53-60毫米,雌蛙65-71毫米。多见于平原湿地。 |
 |
中华蟾蜍 大型蟾蜍,雄蟾体长79-106毫米,雌蟾98-121毫米。各种环境中均常见。 |
 |
弹琴蛙 中等体型蛙类,雄蛙体长53-58毫米,雌蛙54-60毫米。宁波地区分布不多,山区偶见。 |
 |
棘胸蛙 即俗称的“石蛤”,大型蛙类,雄蛙体长66-98毫米,雌蛙87-121毫米。生活于山区溪流内,种群数量日益稀少。 |
 |
武夷湍蛙 小型蛙类,雄蛙体长38-45毫米,雌蛙45-53毫米。山区溪流内常见。 |
 |
泽陆蛙 小型蛙类,雄蛙体长38-42毫米,雌蛙43-49毫米。各种环境中均常见。 |
 |
小弧斑姬蛙 宁波最小的蛙,雄蛙体长18-21毫米,雌蛙22-24毫米。山区、平原均有分布。 |
 |
中国雨蛙 小型蛙类,雄蛙体长30-33毫米,雌蛙29-38毫米。主要生活于低山区,白天隐蔽于石缝内或植物上。 |
记者 张海华 绘图 张可航 在我老家海宁,蛙类被分为3种:小而灰色的叫蛤蟆,大而皮肤粗糙的叫“癞施”,大而皮肤光洁的叫“田鸡”。 如今,在宁波生活已近20年,我请教“老宁波”:在宁波话里,如何区分不同的蛙类?答:最广泛的名称就是“癞施”,泛指各种蛙,而“喷火癞施”、“癞蛤蚆”或“蛤蚆癞施”则特指癞蛤蟆。至于“田鸡”一词,偶尔也用,但似乎偏重于指作为食物的蛙类。另外,有一种山里的蛙,其名字的方言发音近似“石蛤”。不管怎么说,似乎也就三四种蛙而已。 那么,分布在宁波的到底有几种野生蛙类?十几年前,市林业局发布的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报告显示,宁波的蛙类有十七八种。不过,这个数字如今早已被刷新了。近几年来,我经常利用春夏季的周末晚上,到宁波的山中拍摄蛙类。目前已知,宁波至少分布着25种蛙(以下蛙名及分类,均依据《中国两栖动物及其分布彩色图鉴》): 蛙科13种:镇海林蛙、金线侧褶蛙、黑斑侧褶蛙、天台粗皮蛙、弹琴蛙、沼蛙、阔褶水蛙、小竹叶蛙、大绿臭蛙、花臭蛙、凹耳臭蛙、华南湍蛙、武夷湍蛙;蟾蜍科1种:中华蟾蜍;雨蛙科1种:中国雨蛙;角蟾科1种:某种待命名的新种角蟾;叉舌蛙科4种:泽陆蛙、虎纹蛙、棘胸蛙、福建大头蛙;树蛙科2种:大树蛙、斑腿泛树蛙。姬蛙科3种:饰纹姬蛙、小弧斑姬蛙、合征姬蛙。 蛙类属于两栖动物,对水环境有较高的要求,有些蛙只生活在非常清澈的溪流中。多年的野外拍摄,一方面让我感觉到宁波的生物多样性是比较丰富的,部分地方还保留着非常好的原生态;但另一方面也感觉很多地方的生态保护已经迫在眉睫,否则的话,很多物种很可能会因为人类活动加剧而丧失天然的栖息环境。 两个月前,尚在读初中的女儿跟我说,老师布置了一份有关自然观察的暑假作业,她决定晚上跟我去山里观察蛙类,并最终根据我及朋友拍摄的照片,用水彩来手绘宁波的所有野生蛙类。暑假结束了,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美术训练的她,居然把这份作业基本如期完成了。这里刊登了她的部分蛙类手绘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