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9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9月28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文中的原味生活

  □蔡蓓芯

  

  时近六月,我赶着把课文都上完,每天嚷着要进入复习阶段,学生则不时提醒我:老师,还有一篇,还有一篇没上呢。

  我当然知道,六个单元中独剩一篇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我固执地非得等到端午节来临的那一天才端出这道菜。

  我实在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老师,一册书三十篇课文,虽每每告诫自己要雨露均沾,但总会免不了带上浓厚的个人喜好色彩,存那么一点点小私心,多留些时间给自己心仪的某些作家的作品。

  譬如文坛男神苏轼,每有他的作品,我都会莫名地兴奋,一两课时的内容,题外话却滔滔不绝,一路铺展开去没完没了。讲文学大家的苏东坡,更喜欢讲美食大家的苏东坡:“碧饮筒”的文艺范,“东坡肉”的家常普及,“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自在,还有冒死吃河豚的勇气;讲他的豪放、豁达,更喜欢讲他的柔情与婉约;他的趣闻他的轶事他的典故……直讲到有女生目露钦慕,有男生心生向往,不少人频频点头附议才觉得有满足感。

  前几年,我在本地博客上写了一篇有关他的文章,引来许多跟帖,都言自己是苏东坡的粉丝。我这么几乎以一个粉丝的心态来上一节课,和分数无关,只想让这些半大不小的孩子知道生活原来还可以这么过。

  作为一个曾经的女文青和吃货,汪老自然是我喜爱的作家之一。上课之前我执意要找一张他的照片。记得曾在一本杂志中看到过他的一张黑白照,比较接近心目中的形象:花白头发,普通的衬衣长裤,却围一条卡通围裙,高挽袖子,手上正端着一盘菜,一脸平和的微笑。好像正在招呼你“来来来,多吃点”,非常家常的一个老头。而他的作品,于缭绕的烟火气中带着诗意,很容易让人走近乃至亲近。他写“宋朝人的吃喝”,其中有个情景印象深刻,他说唐宋人似乎不怎么讲究大吃大喝,并以五代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图》为证,他写道:有一碗颜色是鲜红的,很惹眼,用放大镜细看,不过是几个带蒂的柿子。看到这些文字,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就冒出一老头举镜伏案的画面,想象他眉头微蹙细细审视及至一时惊诧失望的神情,不由使人忍俊不禁,同时又感喟于他那种对自己所喜之事的较真细致。

  他的文字,不见得有大的真知灼见,却原汁原味,幽默而鲜活,同时又充满了生活的智慧趣味,读来有种娓娓道来的从容悠闲,不仅口齿生香,而且不时会让人露出会心一笑。我特别高兴看到他还专门写到了我们宁波的醉蟹,称醉蟹是天下第一美味,我看了简直要感激涕零。要知道,这醉蟹差不多和臭冬瓜之流一样“臭名昭著”。他写杭州“楼外楼”的炝虾:“活虾盛于大盘中,上覆大碗,上桌揭碗,虾蹦得满桌,客人捉而食之。”一时满纸活色生香,文字简直生猛如炝虾。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天课上,随着端午鸭蛋上发出的那声“吱”,我们都不由自主地咽了一下口水,有点被馋到了的感觉。我想只有对美食对生活真正专注痴迷的人才会听得到那一种声音,那是从心底发出的欢快的生活的原声。

  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如此。那么对生活呢,甜酸苦辣,是否也应用一种豁达恬淡的性情去应对?

  以粉丝的身份来上一堂课,带领学生于美文中品尝原味生活,让时光从容一些,让岁月纯真一些,这样的好事我乐此不疲。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