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地理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0月0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陆游发丈亭(下)

  十年前的姚江一景 张海华 摄

  来龙去脉

  □孙武军

  

  在1959年姚江大闸建成前,姚江直通甬江至出海口,是一条潮汐江,姚江咸潮可一路上溯至上虞通明坝。姚江又是浙东运河取道的天然河道,海潮起落,江水随之涨退。行经的商贾、旅客聚集在丈亭候潮,潮涨则西往,潮落则东行。但这只是通过姚江到宁波。丈亭江口的姚江连接一条人工河道慈江,也到宁波。南宋《宝庆四明志》说:“大江(姚江)乘潮多风险,故舟行每由小江。小江即后江(慈江)也。”丈亭可从慈江过刹子港,然后船拖过小西坝入姚江,再过江对面高桥的大西坝进入西塘河,直抵宁波府城西门望京门。如果走慈江,与走姚江正好相反。涨潮时姚江往西,慈江向东;落潮时姚江往东,慈江向西。正因为浙东运河宁波段的这一特点,使得陆游这首看似简单明了的《发丈亭》充满了疑问。

  “发丈亭”,可有两解,一是“出发去丈亭”,一是“从丈亭出发”。这两个完全不同。一般认为,陆游“参差邻舫一时发,卧听满江柔橹声”,描写的是丈亭江口的情景。可是陆游又说“长亭却趁落潮行”,这又有两解,一是“趁落潮赶往丈亭”,一是“趁落潮驶离丈亭”。如果“参差邻舫一时发”是描写丈亭,这就是说,“发丈亭”是“趁落潮驶离丈亭”去宁波。可是,问题来了。陆游去宁波究竟是走姚江、还是走慈江?如果走姚江,趁落潮东去宁波就对了;如果走慈江,则恰恰相反,姚江落潮时慈江是涨潮逆水。当年姚江潮急,船只又多走慈江。如此说来,陆游“长亭却趁落潮行”的“发丈亭”,很可能是出发去丈亭,也就是说,“参差邻舫一时发,卧听满江柔橹声”并不是描写丈亭的情景,而是描写他出发去丈亭时的停泊地。那么,问题又来了。这停泊地在哪里?在虞余运河上虞的某地,还是在马渚的什么地方?还是在余姚城中的姚江上?这些地方,历史记载中并没有一个船聚候潮的著名地点,只有丈亭,有这样的情景。如果,当年陆游这首诗写的不是去宁波,而是写离开宁波,那么,他船出望京门水门,经西塘河到大西坝,过坝到对江小西坝,过小西坝进刹子港,再经慈江到丈亭,“长亭却趁落潮行”就对了。可是,这样问题更多了。首先,离开宁波西行的河道上,并没有一个船聚候潮的地点。其次,陆游一生写诗几万首,至今仍存九千多首。他写诗如同今人写日记一般,有明确的时间顺序。在他的《剑南诗稿》中,《发丈亭》一诗前一首是《泊上虞县》,后一首是《明州》,明确无误地说明《发丈亭》是去宁波而非离开宁波。

  好好的一首诗,被弄成了一团乱麻。而斩开这团乱麻的亚历山大之剑,似乎在说陆游是从姚江到宁波的而不是从常走的慈江来的。这样一来,所有问题迎刃而解,发丈亭就是从丈亭出发。“参差邻舫一时发,卧听满江柔橹声”,这是丈亭江口多么美妙的一夜。

  陆游进了宁波城。仗锡平老特地出仗锡山入城来迎接他。仗锡平老陪他一路游去。他诗中描写宁波美好的风土人情:“丰年满路笑歌声,蚕麦俱收谷价平。村步有船衔尾泊,江桥无柱架空横。海东估客初登岸,云北山僧远入城。风物可人吾欲住,担头莼菜正堪烹。”

  陆游来往宁波的这几年,正是他被给事中赵汝愚弹劾“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忿然辞官、重回山阴闲居的时光。陆游一生“喜言恢复”,念念不忘“北定中原”,这造成他不合时宜,屡被罢官。正是在他不得志的日子里,宁波运河有幸了,丈亭有幸了。丈亭那美好的情景,被永恒地留在了历史的画卷中。

  细读陆游诗稿,“发”某地,一般都是说从某地出发。所以“发丈亭”,更可能是从丈亭出发。再说历史上,虽然走浙东运河宁波段,西去东来多从慈江过,但也有走姚江的。明代嘉靖年间,日本僧人策彦周良两次入京,都是在宁波登陆,走浙东运河到杭州,再接京杭运河到北京。从宁波走浙东运河到杭州时,两次都是从宁波北门盐仓门(今解放桥南端)出发,沿姚江而上,到小西坝停泊,装载慈溪县(今慈城)送来的口粮柴米后,候涨潮再沿姚江去车厩而上;而不是从西门望京门沿西塘河至刹子港、慈江再西上。虽说策彦周良的船是勘合贸易的官船,比较大,更能够抵抗姚江的潮汐,陆游当年乘坐的船可能没有策彦周良的船大,但也不能说它一定不能走姚江。

  当然,也有可能还是走慈江。虽然姚江落潮时慈江是涨潮,但这潮水已经没有姚江潮那么急,陆游的船靠风帆和摇橹,也许加上拉纤,仍然能够逆水而上。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