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巡 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0月03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23年前意外高位截瘫,这3年疏导近百名网友回归社会和家庭

张建国身残志坚不为命运所败

  9月28日,重度残疾的张建国(右)正在练字。 记者 孔玲 摄

  □记者 孔玲

  

  今年39岁的重度残疾青年张建国,曾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健康少年,却因在校发生意外高位截瘫。19年来,他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学习,不仅实现部分生活自理,还完成了北师大心理学院全部课程,成为了一名网络心理咨询师,3年疏导近百名网友回归社会和家庭。

  意外导致高位截瘫

  位于慈城镇洪陈村北的一户两层小楼,就是张建国的家。走进院子,两棵橘子树果实累累,泛着青色,挂满枝头,橘香四溢。

  坐在轮椅上的张建国,今年39岁,曾是父母和村里人的骄傲。1992年,16岁的张建国考入浙江省造纸工业学校。不料刚刚进入第三学期,命运却跟张建国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这天是体育课,在跳高训练中,因海绵垫滑动导致张建国头部着地,造成第4至第6根颈椎粉碎性骨折,被浙江省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诊断为高位截瘫。除了意识清醒,脖子以下知觉全无。

  住院期间,张建国被医院连续下发5次病危通知书。“当时病情危急,心里只有绝望。”提及往事,张建国已是轻松面对。但是,2002年之前,他的世界却是封闭的。除了看书,他谁都不见。“拒绝交流,自我封闭,绝望活着。”静静坐在一边的张建国母亲告诉记者。

  成为网络心理咨询师

  面对前来看望和关心自己的老师和同学,张建国情绪低迷。“直到2002年,同学赠送我一部旧电脑。”因为不了解电脑,激起了张建国的学习渴望。

  江北区残联组宣部负责人谢惠娟告诉记者,为了帮助张建国更好地康复,区残联连续两年安排他到康信康复中心接受治疗。之后,还赠送了一辆康复轮椅车。通过专业训练,让卧床16年的张建国“站”了起来。

  2008年,区残联赠送张建国一部新电脑,并开通了网络。在残联老师手把手教辅下,张建国学会了如何上网,建立了QQ朋友圈,为他打开了一扇走进社会、倾听世界的大门。

  2009年上半年,海曙区残联马老师看望张建国,问他想不想学心理咨询课程。

  “只要有学习机会,就不能放过。”张建国说,参加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合作举办的在线远程培训,机会难得。

  为了按时收看网络授课,张建国早早等候在电脑前。每天6个小时的授课时间,分为上午、下午和晚上三个时段。对此,张建国一刻不敢耽误。

  回忆起学习时光,张建国感叹很不容易。先要克服身体不适,不能长久坐立;还要提高打字速度,与老师互动交流,保证跟上学习进度。至于每次布置的课作,手指不灵活的张建国,要想及时完成,并不轻松。

  2011年3月1日,张建国完成了社会心理学、科学心理学以及发展心理学等7门课程,取得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师”结业证书。此后,通过自己所学,张建国把理论变为实践,在了解心理学成因、服务残疾人群的同时,志愿帮助近百名网友进行心理矫正。

  帮助近百名网友重建健康心理

  最近三年,开设网络心理咨询志愿服务之后,张建国接触了形形色色的残障人。他志愿为网友进行心理疏导,为他们提供精神支撑。不仅疏导残疾人,也疏导健全人。

  在张建国眼里,渴望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已经无法实现。可是,利用所长服务有需求的人,是比自己活着更有意义的事。

  “还是有人愿意倾诉,你在这个世界并不孤单。”在张建国看来,倾诉者就像一艘大船,突然调头往往会翻船,只能慢慢调转,才能让他回到正常轨道。也许,重新认识自己,鼓足热爱生命的勇气,这就是心理咨询师的存在意义。

  “从没想过,自己还能服务社会。”在张建国看来,也许心理咨询师职业并不为人所知,但毕竟真实存在,并且帮助自己实现了服务社会的愿望。

  “互联网为我提供了服务社会的平台,也是我获得知识的渠道。”回忆过往,张建国感慨万分。通过互联网,他了解到更多残疾人生活孤独困苦,没有经济来源,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需要心理咨询师的疏导。更为重要的是,帮助残疾网友重燃生活勇气,有尊严地活着,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今年5月,张建国受邀去市康复中心做康复指导老师,受到大家的欢迎。他清楚记得,那天的掌声很热烈。那一天,他还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报酬,虽然只有60元。

  江北区残联理事长朱吉这样评价张建国:身残志坚,自强不息。2014年,宝丰社区邀请媒体以张建国为蓝本,拍摄了微电影《椅行》,展现他的感人故事和精神风貌。就在上周,张建国家庭还被评为了“慈城镇十佳慈孝家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