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0月03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功比大禹”的红军翻译吴亮平

  吴亮平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80年前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我们的革命先辈,用自己的双脚跋涉漫漫征途,他们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越过大雪山,经历九死一生,在布满荆棘和鲜血的长征路上一步步地艰难走来,走向光明和胜利。

  鲜为人知的是,其中就有数位宁波籍红军战士,和大部队一起经历了这场血与火的洗礼,他们的故事惊心动魄,可歌可泣,值得铭记!

  □记者 李臻 

  通讯员 王泰栋 王舜祁  

  

  他,出生于依山靠海的奉化小渔村;他,翻译《反杜林论》,为毛泽东和美国记者斯诺当翻译,因此毛泽东称赞他“功盖群儒,其功不下于大禹治水”;长征前夕,他筹集军粮保障部队前行;漫漫长征途中,从事宣传工作,对统一红军思想起了重要作用。他就是宁波籍红军长征干部吴亮平!

  往事悠悠,近日,记者邀请奉化市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竺松民讲述了这位令人尊敬的革命前辈生平往事。竺松民告诉记者,在上世纪70年代他曾有幸与吴亮平在北京有一面之缘。“当时他位居化工部副部长,家里还有警卫,但是一点没架子,让人觉得特别亲切。”

  从奉化渔村走出的孩子

  时光倒流近百年,1908年的7月24日,吴亮平出生于奉化莼湖镇吴家埠村。这个村子依山靠海,村中吴姓是大姓,多以打鱼为生。吴亮平的祖父也是,以打鱼为业,同时轮种几亩祠堂祀田,还开了一爿杂货店。

  当地百姓非常重视教育,“耕读传家”四字匾额常悬于普通人家堂前,吴家到了吴亮平父亲吴忠灜这一代,就开始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了。吴忠灜从杭州师范毕业,投笔从戎,参加北伐战争,还任过江西赣县县长,“四一二”政变后与国民党决裂,弃职回乡,此后长期失业,家境清贫。

  吴亮平从小就显示出聪颖的天资,5岁就入校读书,曾就读本地渚溪小学、县城锦溪学堂、上海南洋中学、福建厦门大学、上海大夏大学(现华东师大前身)。

  留学莫斯科 回国翻译《反杜林论》

  1925年10月,根据中共青年运动领导人恽代英提名,他赴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当时中山大学根据学生的文化程度和外语水平编班,吴亮平被编入一班及英文班。与他同班的有张闻天、王稼祥、沈泽民、蒋经国、王明等。在此期间,他翻译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多篇马列著作。

  1929年,吴亮平从莫斯科回到上海,参与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工作,后来受到王明的打击,被撤销职务。但吴亮平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开始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译著———27万字的恩格斯巨著《反杜林论》的翻译工作。白天,他到大学里代课以维持生活,晚上则埋头于逼仄的亭子间里翻译,还得时时提防国民党特务的跟踪盯梢。为求译文的准确,吴亮平在德文原著的基础上,经常参照俄、英、日等几种文字的版本进行翻译。

  就这样用了3个月的时间,这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首次被成功地翻译成中文,并很快在上海江南书店出版。

  吴亮平翻译这本书影响很大,1932年,吴亮平进入中央苏区与毛泽东相识后,毛泽东高兴地称赞他:“你翻译的《反杜林论》,我也看了,你写文译书好嘛!”此后毛泽东多次请吴亮平到住处一起讨论《反杜林论》的主要理论问题,并对吴亮平说:“你的名字叫亮平,翻译用的名字是黎平,还是黎平好。” 

  长征准备 紧急筹备粮食物资

  1932年10月,吴亮平离开上海,到达中央苏区瑞金,担任红军学校宣传部长兼政治总教员。1933年,中央苏区成立国民经济部,25岁的吴亮平当了粮食调剂局局长,7月升任副部长。1934年1月,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被正式任命为国民经济部部长。

  1934年初,红军准备进行战略大转移———长征。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保障在战争中十分重要。中央指示要给部队准备五到七天的粮食,这是一个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时任经济部部长的吴亮平与当时粮食部长陈潭秋一起商量如何完成粮食、物资任务。

  当时在农村环境缺乏大粮仓,运输条件差。他们硬是在很短时间内集中借谷,收购了几十万斤粮食,并克服种种困难将谷子碾成米。在吴亮平协调下,除准备红军带的粮食外,还给留下的部队和根据地群众安排好粮食储备。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开始长征。长征初期,吴亮平任红一军团地方工作部部长,主要从事地方工作,没有参加前线作战。遵义会议后,吴亮平任红三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中央纵队秘书长,主要负责向部队宣传遵义会议精神以及毛泽东军事思想。

  为毛泽东和斯诺当翻译

  《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进步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一部杰作,书籍出版引起极大轰动。而鲜为人知的是,担任毛主席与斯诺之间翻译的正是吴亮平。

  吴亮平曾回忆:“在斯诺与毛主席整整几个晚上的谈话中,都是我做翻译。毛主席谈自己的生平,谈话时,我把毛主席的话,作了简单记录,并译成英文,斯诺随听随记。” 

  1936年7月16日,斯诺第一次采访毛泽东:“毛泽东交叉着双腿坐在从岩石中凿成的一个很深的壁龛里,吸着一支前门牌香烟。坐在我旁边的是吴亮平,也是一位年轻的苏维埃干部,在我对毛泽东进行正式采访时担任译员。”

  由于当时的环境,斯诺对去前线访问红军主力产生犹豫,他向吴亮平谈了自己想法。斯诺回忆:“他说:‘你现在有机会到前线去,你却不知道该不该要这个机会?可不要犯这样的错误……你没有看到真正的红军就回去,那可不行!’”正是听了吴亮平的话,斯诺才决定到前线。回来后,他写道:“我幸亏接受了吴亮平的劝告,不然我在离开保安时就仍旧不明白红军不可战胜的声誉从何而来。”

  毛泽东把吴亮平翻译《反杜林论》和接待斯诺两件事连起来赞扬吴亮平:“其功不下于大禹治水,大禹使用疏导的办法来治水,吴亮平把《反杜林论》从国外介绍到中国来,把中国共产党、红军长征、中国革命的情况,通过斯诺介绍到全世界。这样一来一往,一进一出,此过程就像大禹治水一样。”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