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跨泾桥桥面 戴勤锋 摄 |
村落渊源 □戴勤锋 在广袤的鄞东平原上,散落着许多古老的村落,其中有个叫横泾的村庄,追溯起来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南宋开禧二年(1206),奉国军司马、荣禄大夫陈昌来四明任职,从嘉兴府迁家至横泾后,繁衍发迹,遂成甬上望族。 前不久,一个微雨的早晨,我慕名来到了横泾。让我没想到的是,在紧邻邱隘镇中心的地方,竟然“隐藏”着一座如此古朴恬静的村庄。烟雨迷蒙中,悠长的泾水河与两岸的白墙黛瓦交相辉映,宛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卷,缓缓地铺陈在我的眼前。 横泾村至今还保留着不少明清建筑,而最为人称道的是跨泾桥(又名戏台桥)。此桥始建于宋朝,为南北往来之要津。明朝晚期,陈氏族人特意把桥面拼宽成近四米的石板戏台,上面还盖起亭子用来遮风挡雨。旧时桥上每逢有戏班演出,十里八乡的人就会划着小船过来看戏。尤其到了夜晚,水面上桨声灯影,戏台里鼓乐笙歌,热闹的场景,让人不禁想到陆游描写水乡社戏的诗句:“东风忽送笙歌近,一片楼台泛水来。” 跨泾桥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依然能完好地保存下来,这与村民们的细心呵护是分不开的。就在桥边的三元殿前,有一块清代嘉庆九年(1804)立的《公禁碑》,明令禁止在桥亭中晒物、歇宿、聚赌、经商及关留牛羊等。2005年,此桥被列为鄞州区文物保护点。 在走访过程中,几位热心的村民见我对古建筑很感兴趣,就特意领我去看陈氏宗祠。宗祠位于跨泾桥南岸,走过一条逼仄的小巷,不远处就是祠堂的后门。几度重修后的陈氏宗祠为四合院结构,前后两进,东西厢房,正堂面阔进深均为五开间。祠内的昼锦堂挂着一旧时留存的匾,上书陈氏历代的科甲贡臣名单;另外几块新书的匾,分别写有“进士”、“登科”、“文魁”等字样。这些先贤的牌匾,昭示着陈氏家族曾有过的辉煌与荣耀。庭院内,还有一新修戏台,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据村民介绍,2008年12月,为纪念八世祖陈本深中举600周年,村里请来戏班子在祠堂里演了五天戏。除了本村陈氏之外,各地陈氏后裔及附近村民也前来共享盛会。 这座看似普通的乡村祠堂,在上世纪20年代末期,还是中共鄞东横泾支部的所在地。当时以王嘉谟、陈锐等领导的横泾支部,在极其险恶的环境里,领导鄞东人民反渔霸、斗劣绅、成立农会、组织群众运动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800多年来,横泾陈氏出过许多名声显赫的人物,其中尤以明朝吉安太守陈本深最为有名。 陈本深(1381-1460),自幼聪慧好学,13岁即考取秀才第一名,27岁中举,为浙江“书魁”。因才学出众进秘阁纂修《永乐大典》,四年后任刑事主事。当时京城有大盗杀人,官府破不了案,就抓了十多个无辜百姓关进大牢。陈本深接手案子后,设计捕获了大盗,使受冤百姓无罪释放。陈本深的才干得到了皇帝的赞赏,遂擢升他为刑部员外郎。 明宣德年间,吉安、常州、温州等郡府境内盗贼横行,政务几近瘫痪。在众臣推荐下,皇帝任命陈本深为江西吉安府知府。陈本深到任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除匪安民。经过几次剿匪,吉安境内的社会治安有了根本的好转。局面稳定之后,陈本深一边恢复久已废弃的政务措施,一边又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经过几年治理,吉安百姓终于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陈本深在吉安任职九年后,照例应进京入觐,向朝廷述职升官。吉安百姓知道后相率上京,要求朝廷让陈本深连任。皇帝顺应民意嘉奖了陈本深,还晋升他为中议大夫赞治尹,正三品俸禄,仍回吉安任上。 陈本深回任后,在平静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又过了九年,直到有一天听到官衙附近有嫁女的喜乐声,陈本深感叹着说:“我上任时这个姑娘还在吃奶,现在可以嫁人了,我也应该回乡了。”吉安百姓得知陈本深要告老还乡,都拥在马前哭留,送行的舟楫帆橹相接数十里。待陈本深离开吉安后,当地百姓还专门建造了贤侯祠来纪念他。 陈本深返回故乡,在横泾又生活了12年。其间,他十分关心乡亲们的农事和生活,因年老不便,特在居处建一楼房,常常“登楼观稼”。为了不挡住老人的视线,乡亲们在他居处前的房子都造得比较低。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陈本深享寿八十一岁终老于家,葬在村外原石池庙北。 陈本深在陈氏后裔中虽然官位不算很高,但名望很大。在《明史》中,他被列入循吏列传;《皇明通记》中对他有极高的评价,说他做官“治尚宽简未尝任知假威以驭民……一郡咸安之”;在《鄞县通志》中也载有他的事迹,称赞他“为郡十八年,家无余财……”陈本深当过京官,又做过18年知府,还是家无余财,的确是个非常能干的清官。 如今,在横泾村附近的石池庙内,还存放着一块陈本深的墓志铭原物,此碑不仅完好无损,还详细记录了他的生平事迹及家庭情况,对于深入研究明代社会生活与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投稿E-mail:ljz@cnnb.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