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时 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剑走偏锋的技术手段拯救不了婚姻

   杨朝清

  近期,一则挖掘别人隐私的广告充斥着手机移动终端和互联网,有人一笑了之,有人却将之视为“婚姻的救命稻草”。记者在一位业内人士的帮助下,尝试安装了一款类似的免费的软件,5分钟即安装成功,扫码配对后,“被监视者”手机中的信息顿时都显示在了另一个手机上,一览无余。10月12日《华西都市报》

  

  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当下,曾经牢固的婚姻关系逐渐松弛。出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日常生活之中,不少婚姻关系也因此破裂。“防出轨”软件看似目标正义,实际上却背离了程序正义。当技术手段脱离了“紧箍咒”,欲望号街车就会一路狂奔;“防出轨”软件,早已偏离了道德与法律的轨道。

  作为一种技术手段,“防出轨”软件无疑是中性的。然而,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驱动下,一些人将“防出轨”软件用在违法窃取他人信息、侵犯他人隐私上,理应受到法律的规训与惩罚。如果“防出轨”软件运用到商业领域,就会形成不正当竞争,给他人造成物质损伤和精神伤害。

  在人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的风险社会,技术手段很容易被滥用。物质的丰盈与精神的贫乏一旦联手,一些人就会在欲望的深渊里越陷越深。“防出轨”软件呈现出供需两旺的畸形繁荣,从侧面折射出一些人法律意识的淡漠———即使是夫妻,也不能将“防出轨”软件当成武器,用来对付另一半。

  “渣男测试器”也好,“防出轨”软件也罢,都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某些人的情感焦虑。在一个盛行印象管理的时代里,经过乔装打扮的“镜中我”,可能并非幕后的“真我”。技术手段为焦虑的人们提供了一面“照妖镜”,让被追踪、被监控的对象上演“现形记”。功能强大的“防出轨”软件尽管收费高昂,不少人依然趋之若鹜。

  用“中国内地第一狗仔”、报道“文姚恋”的记者卓伟的话说,“人的真实一面,往往不会表现在媒体的镜头前”,通过非常规手段捕捉到的,才是卸去伪装、撕去面具的“真我”。尽管这种非常规手段立竿见影,却不能滥用;倘若“防出轨”软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约束和控制,最终会导致一种“人人自危”的局面。

  立竿见影的“防出轨”软件,本身就在社会治理的轨道上“出轨”了;为了达到目标无所不用其极,无疑是一种价值追求的迷失与错位。学会审慎地利用技术手段,给工具理性套上“缰绳”,本质上是一种为了维护绝大多数人公共利益的价值理性。更进一步说,再高明的技术手段,都拯救不了婚姻;预防出轨的最好办法,就是学会经营婚姻,保持夫妻生活方式的契合、精神世界的贴近。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