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每天约1370名老人走失。”近日,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在民政部发布《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白皮书》。调查显示,每年全国走失老人约有50万人,失智和缺乏照料成为老人走失的主因。据统计,今年以来,仅鄞州区公安分局就接到了267起涉及老人走失的报警电话。 陶奶奶今年83岁,3年前她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一天中午12点左右,陶奶奶在客厅坐着休息,二女儿马女士到二楼阳台收衣服。只是几分钟的时间,陶奶奶不见踪影了。马女士找了半个多小时一无所获,只好打110报警。第二天早上6点多,鄞州区钟公庙派出所电话急促响起,有热心市民报警:新外滩1号西门附近,有位老人倒在地上,原因不明。老人正是走失的陶奶奶,所幸她身体并无大碍。类似的案例还有不少。 数据显示,全国走失老人平均年龄为75.89岁,其中男性占比42%,女性占到58%,75岁以上老年人走失人数比较高。 早上7-9点走失的老人最多,这通常是吃早餐、逛市场、出门赶路的时间,最容易迷失在人海;其次是下午2-4点,这一时段老人们通常刚午睡完,大多会出门散步。除个别老人在市区走失外,走失地点以小县城、农村,农贸市场、汽车站、医院等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最为典型。 从年龄上看,65岁以上老人容易走失,比例达到80%以上;迷路、精神疾病和老年痴呆是老人走失的重要原因。调查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接受过救助的走失老人中,约有25%的老人会出现再次走失。同时,白皮书的调查数据也显示,走失老人中,有72%的人出现记忆力障碍情况,其中经过医院确诊的老年痴呆症患者占到总比例的25%。 一方面是数量巨大的老人走失,另一方面,能及时得到救助的老人数量却并不乐观。白皮书数据分析显示,每年约50万走失的老人中,能得到救助站救助的仅仅约为2.1万人。 警方提醒家中有老人的子女,遇到老人走失,要第一时间报警。如果老人在单独外出时,家属应当提前让老人随身带一块信息卡或便条,标明老人的姓名、年龄、住址、亲属姓名、亲属联系电话,除了这些基本信息,还可以在上面标明老人的血型、患有何种疾病、过敏药物等情况,一旦老人在外突发疾病或是出现意外情况,以便警方能在第一时间迅速与老人家属联系。 记者 陆麒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