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霾不能靠“神器” 据报道,自10月18日中午开始,北京市颗粒物浓度出现持续上升,与此同时,一场抗击雾霾的“战争”正在悄然展开。由荷兰艺术家丹·罗斯加德设计的名为“无霾之洞”雾霾净化塔已于9月底进京,目前正在朝阳区798艺术区内进行调试和测试,将择期与公众正式见面。10月20日《中国青年报》 据说,该雾霾净化塔是世界上最大的空气净化器,其使用小量的绿色能源和专利的无臭氧离子技术,每小时能够净化3万立方米的空气,可捕捉并收集空气中至少75%的PM2.5和PM10雾霾颗粒,同时以360度全方位释放清新空气,在塔的周围制造出一个环状清新空气区域。还说,收集到的雾霾颗粒可被压缩做成黑色的宝石。看来这玩意还真是不错,既能治霾,又能变害为宝,何乐而不为? 然而这恐怕只是一面之词。据有关专家计算,在严重污染条件下,该塔每小时吸收的雾霾量还不到一勺盐的重量。该专家调侃:“还是去找一块布盖一下工地吧!”如果再把成本考虑进去,算一下“性价比”,恐怕就更是问题了。 事实上,在全国,像“无霾之洞”雾霾净化塔这样的治霾“神器”并不在少数。比如在西安,曾有除霾塔建成;在郑州,曾出现雾炮车消霾;在浙江,也曾提出“喷水治霾”的方法。尽管都曾被宣称为“治霾神器”,但终究是治标不治本,有的甚至连治标也谈不上,徒具虚名。因而大都昙花一现,随即便被弃之一旁了。 李克强总理强调,治霾不能等风靠雨,要主动作为。治霾关键在于追根溯源,综合治理,而不是只把眼前雾霾驱散了事。雾霾天气的形成有自然因素,但更多的恐怕是人为因素。一些地方不是从根本上出发,寻求治本之策,却热衷于动用一些“神器”,如此纵然眼前有些效果,自我感觉良好,实则不值一提,甚至有得不偿失、以邻为壑、急功近利的嫌疑。 黄齐超 叫停门诊“挂吊瓶”莫矫枉过正 近日,广东省卫计委印发《关于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除儿童医院外,全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严格控制,并逐步取消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和静脉输液。 10月20日金羊网 吃药还是输液,这原本不是一道哈姆雷特式的难题。作为“最后的给药方式”,输液是国际公认最危险的给药方式。“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也是公认的医学原则。可是,“挂吊瓶”因疗程短、见效快,往往成为患者的首选。输液“药到病除”的背后却暗藏隐忧。输液过程中,往往存在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据统计,我国抗生素人均年销售量达138克,几乎是世界人均年用量的10倍以上。过度使用抗生素不仅会打乱了人体的微生态平衡,还会造成二次感染、大量真菌繁殖等问题。 不只如此,叫停门诊输液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各大医院输液室“吊瓶林立”的现象。同时,这也是控制门诊费用、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和药占比的重要途径。某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以二级医院为例,门诊医疗费用人均150元以内,通过控制门诊输液和抗菌药物的使用,患者医疗费可以下降30%左右。 叫停门诊输液的好处固然显而易见,但是公共政策的出台也需要审慎思考、科学决策,不能“顾头不顾尾”。比如,有的疾病虽有可替代的口服药,但口服药的价格是输液药品价格的几十倍,用输液方式治疗物美价廉,药效稳定,副作用小。还有一些呼吸内科和耳鼻咽喉科的患者,使用口服药作用有限,最好第一时间输液治疗,这既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也节约了医疗开支。 因此,叫停门诊“挂吊瓶”还应结合实际对症下药,不能矫枉过正,简单地搞“一刀切”。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兼顾不同患者群体的需求,才能让初衷良好的政策带着“温度”落地。范佳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