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陆麒雯 徐丽文 通讯员 毛一波 贺虹艳 朱雪蓉 年纪大了,吃饭就成了一大难题。特别对于独居、空巢、行动不便的老年朋友而言,如何才能保障他们的每日三餐?这些老人常常反映:“一个人吃饭,经常烧一个菜要吃好几顿。”“能不能给我们提供送餐服务?”。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一大批老年食堂在社区应运而生。这里实惠方便,有的还提供送餐服务,老人吃饭难的问题得到了缓解。 老人把家里钥匙给了送餐员 作为老小区,江东区明楼街道明南社区为解决辖区独居、空巢、行动不便的老年朋友吃饭难题。从去年12月开始,社区老年食堂试营业,以满足居民需求。 走进明南社区老年食堂,只见四名工作人员正在忙着烧菜、打包。清蒸带鱼、红烧素鸡、咸菜笋丝汤,每份午餐里都包含有一荤一素一汤,菜色丰富。到了节假日,食堂里的菜色跟着出新,还给老人加餐送礼物,如立夏烧制了香卤的“暖心蛋”,中秋每人加送两个月饼等。 家住华中街50弄的黄阿花老人是一位退休工人,视力不太好,以前都是老伴烧菜做饭。前年老伴去世后,吃饭问题一直困扰着她。去年11月底,她看到社区关于开办老年食堂的通知,便成了首批客人,一直吃到现在,她对食堂的伙食和送餐服务都很满意。“每天一餐,一个月送餐280元,不送餐250元,算下来一餐还不到10块钱,很实惠。” 现如今,这个家门口的老年食堂已受到越来越多的老年居民欢迎。近一年来,老年食堂的服务人数已由15人增加到56人,送餐范围覆盖包括明东、明南、明北、徐家、朝晖、东海等社区。 家住徐戎路的陈老伯每天都会收到老年食堂送餐师傅茅百涛送来的午餐。值得一提的是,茅百涛的腰间还挂着陈老伯家的钥匙,“送餐久了,有些老人熟络了,信任我,就把家门钥匙直接给我了。虽然现在需要送餐的户数多了,送餐时间也长了,但看到老人每天都能吃上热气腾腾的饭菜,心里还是很高兴。”茅百涛告诉记者,人上了年纪,有时候众口难调,食堂就分别对待,有的老人吃素,就给他做两素一汤。 老人去快餐店能用打折卡 无独有偶,海曙区马园社区的社区小食堂也让老年朋友们吃得“交关落位”。在这个典型的老龄化社区,60岁以上老人已占社区总人口的36.6%。 “海曙区也有统一的为老人配送餐的服务,但是由于老人需求多样,吃饭时间又不固定,很多老人也喜欢自主选择。”马园社区党委书记张国芳介绍说。 于是,社区牵手辖区共建单位快餐店,专为社区老人推出了八折就餐优惠卡,这也是社区利用辖区餐饮业发达、志愿者众多的资源,开辟“共建食堂”满足老人多层次吃饭需求,探索居家养老新途径的一项举措。 家住柳汀新村32幢的张阿姨是个独居老人,子女住得很远,每天为了吃饭这件事,她都要头疼不已。“现在社区发了八折用餐卡,折扣下来很划算,一餐十多块二十来块钱就能吃两三个小菜,花色多,又新鲜,还省了自己买菜烧菜的工夫,真是太方便了。”张阿姨说,更方便的是,中午点的菜没吃完,还能打包回家,晚上热一下再吃,还不用洗碗,真是省事又省心。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进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上海有一个社区委托企业开办食堂,但企业不仅面向社区内老年人,同时也向社会公开营业,普通消费者进店享受的是正常价格,而本社区老年人则比较优惠。让社会资本参与进来,由餐饮本身的盈利去填补老人用餐的亏损,从而实现其应有的职能。 一名开办家政公司的李先生建议,在面对的是一些偏远乡镇的老人餐服务,也可以和当地的工厂企业、或者学校等单位进行合作,比如同时在当地与工厂企业以及学校等签订常规的餐饮服务,同时将老人餐的服务也带进来。 从事家政服务的许女士也有这样的建议:“就像一些企业给残疾人提供就业能享受相关优惠政策一样,如果我们把老人餐的公益性服务做起来,同时能够拿到其他的服务项目来实现收支平衡,那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模式。”当然,这对当地的经济程度还是需要有一定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