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捉“知了猴”记

  □沈东海

  

  最近,清晨醒来听《盗墓笔记》,听得我白天精神恍惚,哈欠连连。有时莫名地想,我要是晚上一个人进山,会是什么景象。

  这不,机会马上来了。晚上我囫囵扒了口饭,约上朋友,带上装备出门了。两个人在水库坝上碰面,去了附近的竹园。那个竹园里有座古墓,是清代的。

  废话说了这么多,不要以为我们是去盗墓的。进山只是为了寻找一种美食,冲着“知了猴”去的。“知了猴”素有“唐僧肉”的美誉,是知了从地下爬到地面还没羽化的幼虫。

  傍晚六点半,外面的天还算亮堂,进了竹园却已伸手不见五指了。两个手电打起来,才知道这光是暗的,几乎快被这黑暗给吞噬了。在竹园瞎转了一圈,没有发现“知了猴”,又转了一圈,还是没发现。这时就有点急了,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知了猴”没抓到,冷汗、热汗却出了一身,身体的热量被衣服包裹着,热得人快晕倒,衣服也湿透了。这时候,分歧也来了,是继续在原地找,还是转战别的地方。

  看时间已经不早,觉得再去别的地方会错过最佳的出虫时间。因为“知了猴”从地下爬到地面,一般集中在晚上7点到8点。于是,两个人咬咬牙,决定留在原地再找找看。

  后来过了没多少时间,我终于在一棵矮草上,找到了一只还在努力向上爬的“知了猴”。朋友看我抓到了,兴奋地说:“不错啊!看来这里还是有的!”找到了“知了猴”,这才发现自己累坏了。我刚想说在这歇会,朋友却告诉我说发现了一条大蜈蚣,还打趣地问我要不要。我过去一看,那蜈蚣大得吓人,一个手指头这么粗,十几厘米长,一动不动地趴在竹壳上。我说:“你还是把它弄死吧,不然待会给它咬了。估计它趴在这儿,也是等着吃爬上来的‘知了猴’的。”朋友却摇摇头,说:“我看还是算了,等会碾死一条蜈蚣王,整座山的蜈蚣都爬出来找我们算账,那就死定了。”当时我虽笑他科幻电影看多了,但后背还是忍不住阵阵发凉。

  蜈蚣我不怕,倒是担心朋友这短裤拖鞋的着装,要是被咬一口,那就麻烦了。两个人都觉得此地不宜久留,就开始往山上爬。等我们爬到山顶,也终于迎来了大丰收。抓的“知了猴”数量多了,也得出了一些经验,明白刚开始为什么抓不到了———因为我们一开始没找对地方。“知了猴”从地上爬出来的时候,很喜欢爬到竹子根部褪下的竹壳上,或者停在植物叶子的背面,地上是没有的。

  时间快到8点,抓来的“知了猴”的背部开始慢慢变绿,抓到后来,竟抓到一只已蜕了一半的“知了猴”。整个“知了猴”没有坚硬的外壳,嫩绿色,拿在手上如粉团柔软细腻,非常漂亮。

  接着,我喜欢观察事物的欲望被勾了起来。找了个有“知了猴”的地方,开始埋伏在一旁,用手电对准它,偷偷观望着,想把整个过程看完。只见它起先静静地停在那里,身体开始越来越绿,然后背上裂出一道口子,里面嫩绿的蝉就露出来了。接下来的蜕壳过程,绝对是震撼的:它先将自己的头伸出来,接着是前腿与翅膀,最后,像一个体操运动员,把自己的身体倒挂起来,翅膀尽量展开,美极了!它在等时间让自己的身体慢慢变硬,然后展翅翱翔。

  正当我蹲得两腿发麻要站起来的时候,灯光一扫,却又扫到了一条大蜈蚣,吓得我魂都差点没了。要下山的时候,我又想玩点新花样,建议将手电关了。此时,竹园里黑得像掉进了墨水池里,分不清南北东西,连天与地都快颠倒了。难怪以前宁波电视台《讲大道》里报道,有人因抓“知了猴”,最后被困在山里了。

  回到家,我把抓来的“知了猴”裹上蛋糊、椒盐油炸了。味道不错,有点像加厚了的蛋黄的味道。跟老妈交代了,说明天老姐他们吃的时候,就说里面裹了虾,味道差不多的。

  第二天回到家,外甥嚷着问我:“昨晚你去抓‘知了猴’了?”老妈说:“骗他吃了三个,味道好得不得了,不是他爹吃到第二个掉出个爪子来,估计还吃不出来呢。”外甥知道自己吃的是虫子,吓得傻掉了,说这下肚子要完蛋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