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厂跟”留存在了交通指示牌上。 |
□记者 滕华 通讯员 杨磊 文/摄 昨天,本报刊出了“寻访宁波最美老地名”的报道,读者纷纷打电话到本报,推荐自己心目中的“宁波最美老地名”。75岁的市民朱勇伟推荐了“冰厂跟”,他说,这里曾经的冰厂见证了宁波渔业的发达,这是他心底最美的宁波老地名。 交通指示牌上还留着“冰厂跟” 老底子在甬江东岸,从老和丰纱厂起直至梅墟、小港,有一座座像金字塔一样的草棚厂房,这是贮存天然冰块的地方,俗称“冰厂”。而现时仍以“冰厂跟”命名的地理位置,特指的是今日庆丰桥下的沿江一带。 在朱勇伟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冰厂跟。甬江水仍在缓缓流淌,旧时冰厂早已不见踪影,唯一还标志着这段历史曾存在过的印记,是雅戈尔紫玉台小区对出来的马路中央高高竖起的蓝色交通指示牌,上面写着:甬江公园公共停车场(冰厂跟)。 “一个多月前,我沿着甬江南岸一带查勘,还发现有一块约一米来高的古石碑,上面镌刻着‘冰厂跟’三个字。”朱勇伟后来向从事绿化工程的工作人员打听,对方说也曾见过这块石碑,但不久前在建公园时被推翻了,“或许埋在了泥土底下。” 朱勇伟说他记得很清楚,1983年,宁波的天然冰全部停止了生产,甬江沿岸的那些用泥石、竹木、稻草搭建的冰厂,悄然完成了历史使命。以前以冰厂命名的冰厂路,在城市化进程中消失了。独独留下“冰厂跟”,或许是宁波市区现今唯一还以冰厂命名的地名了。 从和丰到梅墟曾有30多座冰厂 1968年,时年26岁的朱勇伟部队复员分配到宁波市渔船修造厂工作,每天都要骑自行车去上班。从浙东针织厂到梅墟,有三十几座冰厂。 据介绍,一座大的冰厂需用冰田十余亩。秋收后,甬江两岸的农民割净稻株放上水,待结冰后,先击开田沿的冰块,再用带钩的长竹竿击裂田中的冰块拉至田沿,一担担储入冰窖内,一般大型冰厂能储冰3000立方米以上。 冰厂是否为甬上所独有?朱勇伟为此特意走访了上海、舟山等地。他说,上海的浦东在上世纪80年代仍存在冰厂遗迹,但远不及宁波的规模。长江以北,黄海渤海湾虽有捕捞业,但因土质及气候原因,几乎没有冰厂存在。台州、温州、福建等地,因少有结冰的时日,更不能有冰厂的出现。渔场兴盛的舟山定海、沈家门等地,因当地多是咸水且冰价高于宁波一倍,买冰者蜂拥赶往宁波购置。老宁波的十里冰厂,成为全国独有的景观。 朱勇伟家保存了不少冰厂的资料。他指着一张于2003年初冬察看过的一座冰厂遗址,向记者描绘了其外形和结构。这是一座颇有气派的冰厂,占地面积近一亩,用泥石垒成高5米的基墙,在长40米的基墙上各埋有11条2米左右宽的石墩子。石墩子上竖立着8米长的杉木,再铺上厚厚的干稻草。远远看去,冰厂就像一座蕴藏千余吨“水晶”的“金字塔”,让人扼腕惊叹。 有移民去美国的市民专程回来探访旧迹 新中国成立前,甬城只有“三支半烟囱”,独具特色的冰厂成为一些宁波人家庭收入的有效补充。甬江两岸农民的主要副业,就是去冰厂挑冰。百来斤一担的冰,能卖到三四角,以当年一角四分一斤的米价来看,冰厂造富了不少老宁波人。 在渔船修造厂工作了25年,这条路走了25年,亲眼目睹了冰厂的由盛转衰。朱勇伟对冰厂也渐渐“看”出了感情。直到现在,每当他骑车经过和丰创意广场一带,“冰厂跟”这个在人们口中逐渐消失的地名,就会倏然浮上脑海。 跟朱勇伟一样对冰厂念念不忘的,还有他当年一位在渔船厂的老同事。上世纪70年代,厂里分配来一批清华、北大的高才生,后来不少人去了美国。其中一位在10多年前,还带着自己的妻子专门回了一次宁波,就为了看看那些老冰厂。 “鱼鲜五月味偏增,积冻中舱气自凝。未出洋船先贵买,几家窖得一田冰。”这是清初甬上著名的遗民诗人李邺嗣对浙东一带冰厂的写照。冰厂,这一已经淡出现代人生活、逐渐被人遗忘的事物,今只留下“冰厂跟”一个地名供凭吊和纪念,记录着宁波城一段难忘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