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1月02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少思八九,常想一二

  □洛风

  

  大学期间有两个朋友A和B,因同一门选修课被分到同组而相识,完成小组任务的过程中结下革命友谊,后来选修课结束,友情延续。我们仨的性格差别较大,A属于大大咧咧天塌下来也不怕的乐观者,B属于多愁善感、情绪内敛的悲观者,而我则偶尔内向偶尔外向,心情性格随境而变。聚会时一般由A讲述她所遇到的各种搞笑经历,一些不堪的经历从她嘴里出来都幻化为幽默故事;B吐槽她所见所闻以及自己遇到的一些倒霉事儿,而我大多时候是安静的倾听者。

  因为在不同院系,三人难得有时间能凑到一起,于是开始了两两约见。与这两人的聚会画风截然不同,与A在一起,通常能因为她的快乐而快乐;而与B在一起,往往扮演垃圾桶角色,盛放她的埋怨、感伤等负面情绪。后来一接到A电话就会条件反射般开心,一接到B电话就会不自主地皱眉。慢慢地,与A待在一起的时间更长,与B则渐走渐远。

  A和B的差异在哪里?以一个具体事项为例,当时我们一起选修的课程,A和B都得了84分,我大概是用尽了洪荒之力,得了85分。别看只有一分之差,却是优秀与良好的分界线。因为优秀人数有限,所以往往84分的人会密集。84分与85分的差距在哪里?也许正好是因为轮到你时优秀名额满了,于是85分不得不被改为84分。我们仨都知道这个几乎公开的内幕。聚餐时A自嘲是84之家,好多课程都拿了84分,虽然不是优秀,但却是良好中的最优秀,同时教导我以后要“宁做鸡头,不做凤尾”;B则一直在陈述她主观题答得多么认真、写得有多么详细,为自己只得了84分愤愤不平。A安慰B,有同学一课不落、考前准备了好几天还是只得了70多分,我们不过临时抱佛脚看了一天,已经很好了,但B还是郁郁不乐。

  也许,B的经历是大部分人生活的常态,所以晋人羊祜感慨“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八九”,宋人辛弃疾叹息“叹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十之八九的不如意之事包括那些家长里短、庸常小事、鸡虫得失、小悲小伤,数之不尽,接踵而来,如果事事挂心,大概会始终心情郁闷,无法排遣。所以有时候要学习A,心境开阔一些,不去争一些不该争或意义不大的东西,也不给自己定下太高的人生标准,少一些名利之心,便少一些不如意之事。很多时候,如意或不如意,并不是决定于人生的际遇,而是取决于思想的瞬间。

  既然“不如意事,十常居八九”的大趋势基本无法改变,不妨学习民国元老于右任,“少思八九,常想一二”,索性忘掉或少思那不顺心的“八九”,多想想让人高兴的“一二”。毕竟,正如“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一样,世上本没有什么不如意,是因为有了比较或者心里较高期待才有了心理上的不适应,产生了不如意之感。适当放弃一些身外之物,从实际出发降低一点人生标准,减一减太盛的名利之心,不如意事自然就会减少。

  “少思八九,常想一二”并非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不是鸵鸟的埋头战术,而是达观者的生活态度。当然,凡事都要辩证看待,遵循适度原则。“少思八九”不等于一味回避、不思不如意之事,对于那些“尽人事、听天命”的不如意之事,不可时常挂怀,但对于那些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转变为如意之事的不如意之事,不可以不思,甚至应当多思、精思、反思,尽量减少“八九”的内容。“常想一二”能够调整情绪,保持乐观,但也不能总是沉浸在“一二”之中自我麻痹、不思进取,要努力挖掘新的“一二”。

  在台湾著名散文家林清玄看来,幸福就是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不思”或许过于极端,所以“少思八九,常想一二”大概是更为确切客观的说法。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