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民 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1月03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了两堂同一主题课程 学生感觉到了中美教师的不同

  □记者 徐叶 通讯员 薛丛川

  

  同一主题课程,中国和美国的教师会怎么上?课堂风格迥异么?昨日,鄞州区举行中美中学教育交流活动。在中美课堂体验环节中,双方教师都上了一堂关于“团队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双方上课模式惊人相似

  昨天下午1点多,蓝青学校微格教室,学校心理学老师正在给初三学生上课。

  课程从“织网置物”任务开始,要求学生们利用一团毛线织网,如能让薯片罐、口香糖罐等在网上竖立5秒钟,就算团队合作任务成功。之后,老师让学生们相互交流,分享任务成败的原因。最终,结合生活中的实例,由学生总结出“团队合作”的各个要素。

  25分钟之后,来自美国格林斯伯勒走读高中(Greensboro Day School)的玛丽老师给同一拨学生上同题课程。玛丽老师一上来,简单问好,然后就直接让学生们做任务:分组托举长尺。记者看到,1米多长的尺子原本可折叠,每个学生用手托着,当所有这些“支点”同步用力时,尺子才能以笔直的状态被托起。做完任务后,再由学生们总结。

  鄞州教育局心理科研室韩老师听完后表示,双方老师拿到命题后是各自准备的,没想到课程模式会如此相似,都是按照“活动—体验—结论”的步骤来演绎。

  美国老师上课更有激情

  中美心理课堂对比,师生们怎么看?

  “各有千秋吧,感觉美国老师上课更随意一些,好像被点燃了激情。”蓝青学校初三学生施静怡说,对自己很微小的举动,美国老师都会给予极大的肯定,会不时地说“excellent(真棒)”,感情很热烈。

  鄞州横街中学的老师认为,尽管模式差不多,但感觉还是不一样。前者像是上课,而后者更像搞一次活动,孩子们似乎更放松一点。还有老师发现玛丽老师上课时的一个小细节:发现学生发言时表情局促,会立即抓住这个点进行心理慰藉,帮助孩子提高这种环境下的心理调节能力,非常细腻。“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表达时,可能更容易贴近孩子们的心。”韩老师也为美国教师点赞。

  记者看到的是,玛丽老师的活动“幅度”更大一些,几乎是“满场跑”,在做任务环节,她还要求另外4名美国教师一起参与,全程观察每组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

  中方的课程也获得很多肯定,比如在目标制定、立意设计会更细致,内涵和创造力方面也表现得不错。要求学生专注、认真,自我提炼和发现,是两者共同的特点。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