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光故里五夫古镇 |
□叶龙虎 周末,两位李姓朋友邀我一起去余姚市牟山镇的姜山村。已经去过多次了,本想谢绝,可是一听他们是去寻找南宋名臣李光的墓,马上想起了光绪《余姚县志》“庄简李光墓在姜山”的记载,于是兴趣盎然,欣然接受了邀请。 连绵青山,浓绿成荫,姜山村隐在山岙之中。村前有美女池,纳五峰众多溪流,如一颗镶嵌在群山环抱中的明珠。相传,这水池是七仙女洗澡的地方。池畔古樟参天,池中鸭子嬉水,埠头上村妇浣洗,一圈一圈的涟漪,从岸边荡漾开去,弄绉了碧波中的蓝天白云、山影树影。姜山村业余文保员、今年69岁的李成川先生就在古樟树下等候我们。因为这一次是带着任务来的,也就无暇顾及这一池的美景了。 沿着池边古樟树下的古道,我们径自穿过一个废弃的窑址,最后来到大清明山的山脚下。“李光墓坐金鸡(西南)、面峨眉(东北),前面那一片茶山就是。确切的位置,就是那枝被台风刮倒的毛竹那里。”老李指着右侧的山坡说,“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产队垦荒种茶,本来快要坍塌的坟墓就完全被掩埋了。但是墓穴没动过,应该还在地下。村民李春芬的家里还藏着一块墓志碑,等会我领你们去看。” 两位朋友都是李光的二十七世孙,他们兴趣勃勃地爬上了茶山,默默地站在那枝倒伏的毛竹处,凝思眺望远方,一脸的虔诚。我不知道他们此刻在想什么,但血浓于水,血脉的延续,真的与时光间隔的长度无关。此情此景,也激起了我敬畏之心,与他们一起缅怀起这位八百多年前的先辈。 李光的故乡在上虞的五夫,离此地不到十里路。他是崇宁五年的进士,仕途四十余年,从地方到中央任过数十种官职,曾先后三次任吏部和礼部的尚书。去世后,被朝廷追赠为资政殿学士,谥号“庄简”。“郡邑立李光祠于学,以配先贤,四季祭享”。李光在朝时不幸与秦桧共事,他不愿同流合污,也不屈服秦桧的淫威。秦桧主和卖国,李光主战抗金,最终李光遭秦桧陷害被贬职流放。李光的忠贞,后来得到了孝宗皇帝的赞誉:“儒林仪表,国家栋梁,风雪翰墨,锦绣文章,驱长怀于寥廓,听鸣凤于高岗。”被后人誉为南宋四大名臣之一。 李光坚强而豁达,即便在遭受残酷打击的岁月里,除了感悟政治的险恶,他并没有消沉。他认为远离政治中心就是远离争斗、远离猥琐,也是一种难得的清静,未必是坏事。在流放的日子里,李光多次想到了姜山,姜山是他心中的圣地。他在诗稿《记梦》的序中说,“姜山静凝寺,在姚虞二邑之间,去予所居才十里,顷岁闲居,每携子弟或宾客同游,辄留宿山间”。他与姜山静凝寺的老方丈是莫逆之交,期待着有一天能与这位高僧举杯畅饮,再诉衷肠。他甚至希望能在牟山湖畔结庐隐居,安度晚年。从绍兴十一年冬贬置藤州,后移置琼州,离家乡越来越远,直到绍兴二十八年才准其自便居住,而此时的李光已八十岁高龄了。整整十七年的谪居流放生活,使他时时刻刻都在思念家乡,而且愈思愈烈。他在诗中写道:“梦魂忽到姜山寺,万里归寻葬骨山。”诗句竟一语成谶。在归家途中,舟马劳顿让这位老人再也无法支撑到再看一眼牟山湖的湖光山色。唯一可以安慰的是他终于回家了,他叶落归根,魂还姜山。 静凝寺,又称静凝院,是古寺。静凝院当年香火鼎盛,高僧云集,天台、五台、普陀各地高僧都曾慕名前来拜谒。据有关史志记载,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姜山院,后晋天福二年改为报国兴福院,宋大中祥符元年又改为静凝院。李光去世后,李光家族奏请朝廷改静凝院为李光的功德院。功德院是当时达官贵人设在坟墓旁边的坟寺,所住僧人除看守坟茔外,还在逝者的忌日、生辰设祀献供,并于春秋两季祭扫。功德院这样的设置始于唐景云二年,后被元朝的统治者废除,存续了约五百余年,南宋时期为最盛。由于功德院有免除租税赋役等特权,奏请敕赐功德院已成为王公、宠臣巧取豪夺、免除租税赋役的手段,当然也有所谓的脸面问题。李光家族自然也不能免俗。宋隆兴元年(1163),宋孝宗赵昚敕赐静凝院为静凝教忠功德院,成了李光的坟寺。 在山岙深处的一块平地上,有几间小屋,门口是一个道地。在道地的左侧有一方水池,据说曾经是古寺的放生池;右侧还有一间简陋的亭子,新搭建的,为了保护一块称作“方丈碑”的古碑。古碑周围是果园。这就是古静凝寺的遗址,如今是李春芬的家。 方丈碑呈豆沙色,左上角有裂痕且多处风化。正面有“方丈”两字,上半截的小字是李光与老方丈的对话;背面是咏姜山五峰的诗词。八百多年的风尘,字迹已经很难辨认。古碑刻于南宋庆元三年,此时离李光去世已经三十八年了,可见是静凝寺成为李光的功德院后,族人为了纪念李光和老方丈,刻方丈碑立于寺内。如今寺院已废,只有这块古碑还在。 在李春芬家稍坐片刻,这位勤快的妇女就把我们引到她的一间杂物间。老李说过的墓志碑就在这里。为了能看得更清楚,两位李姓朋友将古碑扛到门口的太阳下。古碑呈青灰色,右上角龟裂风化很严重,底部有榫头。有榫就应该有底座,所以我的第一感觉它不是墓志碑。因为墓志碑没有榫头,是与逝者一并葬入墓中的;且老李说过,李光的墓穴在地下还没动过。所以,应该是立在墓道上的墓表或神道碑之类。碑刻字迹虽然模糊还依稀能读,写着李光的世系、经历和生平事迹。回家翻阅《慈溪李氏宗谱》,原来正是神道碑,整篇碑文都在宗谱中记载,为李光的次子李孟坚所撰。 八百年的岁月,早已抹掉了李光在姜山时的一切痕迹。所幸他的墓地和坟寺的遗址尚可明确指认;还有神道碑、方丈碑两块宋碑遗存;还有郡、县两地志书可以佐证,姜山的确是李光的长眠之地。 现在,姜山的五峰依然风光无限,我想李光在这里也一定是不会寂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