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君浩 周末,一家三口去上海参加表姐女儿的婚礼,因本人不愿意开车而选择了高铁出行。一路上和孩子说说笑笑,轻松休闲。 孩子俏皮地对我说:“爸爸,现在我们都是青年了!”我一愣,不知这话从何而来?“满14周岁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了,是不是?”儿子问。 我看了看他,回应说:“共青团员是青年了,没错,但和我有什么关系啊?”他有备而来,滔滔不绝,“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的年龄分段———44岁以下都为青年人……” 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我终于明白了,故意学着他的腔调:“那我们还是同龄人哟?”他一边做着鬼脸,一边“哎”了一声,还顺手搭着我的肩,果然有一副称兄道弟的样子。 我转过头看看他稚嫩的脸庞,望着窗外迅即而过的风景,把我的思绪带到了14年前的一个下午。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下午,我骑着自行车去医院,一路丹桂飘香,满脑子想象着将要出世见面的孩子,那种激动和幸福不言而喻。我第一次在产房外听到婴儿的哭声,嗓音洪亮听着就像是个男孩,而且从高昂的啼哭声中我隐约感觉是一个调皮的男孩。因为他,我的人生中迎来了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换尿不湿、第一次喂奶、第一次哄睡…… 看着眼前和我身高差不多,自称为“青年”却依然带着点稚气的孩子,不禁使我回想起我14岁那年的事。那年,我也像他一样在念初中,随着身体上的变化,一种自我独立的意识在膨胀,渴望自由,觉得自己已经是大人了,渴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喜欢自己做决定,甚至有时挑战父母的底线,故意和他们发生矛盾和冲突。父母天天念叨让我好好学习,而我偏偏不想学。终于有一天我实施了大胆的想法———逃学。父母知道后,先是把我狠狠揍了一顿,然后对我耐心说服劝导。我不但不听,还好几天对他们不理不睬。可是父母并没有因为我的叛逆不懂事而放弃对我的教育,最终使我步入了正轨。 我上高中后开始了住校生活,如我所愿地离开了父母,一个月回家一趟。上大学后更是一学期回家一趟,工作后也没回家多少次,那些年我都没留意过父母的头发是怎么变白的,皱纹是怎么变深的。俗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直到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后,才渐渐关注我的父母,可他们都已经老了。 所以,当孩子和我说“我们都是青年”的时候,突然想起我的父母亲,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我可以对父母亲说:“我们都是老年了!”并且将时间定格在那里,从此一直陪伴在他们身边。念及于此,我想,不如从现在开始就多回家看看父母,不要等时间过去了才想起“时间都去哪儿了?”不要等“亲不在”才想起“子欲孝”而遗憾终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