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胜 日前,上海建市内首座无性别公厕,预计将于11月下旬投入使用,此举也让“无性别厕所”话题再度受到关注。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沈阳、重庆、青岛、北京等地均出现了无性别厕所。但在很多人看来,无性别厕所还是个新鲜事物。当它频频见诸媒体时,围绕其“废”还是“立”的争议就一直不断。 11月10日《中国新闻网》 男厕空荡荡,女厕排长龙,曾是人们对男女厕所蹲位比例严重失调、导致女性如厕难状况的形象描绘,近年来社会各界不乏“适当增加女性蹲位”的建议呼声,尽管此举不无缓解女厕紧张的一定道理,但却丝毫不能消除男性蹲位空置的资源浪费。以模糊性别标签、男女均可使用为主要特征的“无性别厕所”,显然具有既消弭男女蹲位失衡、又提升如厕效率的两全其美效能,难怪会被赋以“性别友善”的美誉。 一个颇具“最大公约数”和堪称“最佳方案”的“无性别厕所”,缘何会遭遇民众质疑甚至出现“废”与“立”的争议?综合“反对者”的意见,或不无来自三方面的担忧:其一,出于对“性别”话题的敏感,习惯于在男女壁垒分明的标签式厕所如厕的人们,难以适应男女混用的厕所革命;其二,解决“内急”事关民众私密,没有性别限制和敞开式的设计,会不会导致隐私被窥和安全风险,甚至遭遇色狼侵扰;其三隔壁“方便者”的如厕声响或瘾君子吞云吐雾的二手烟,会不会给异性带来某种心理不适或身体伤害,等等。 但仔细想来,质疑者的种种担忧当早已在建设者的意料之中,尤其是安全与隐私问题,或可以通过技术性的科学设计和专职人员的有效管理予以防范。比如,高达2.30米以上的挡板,“里面有人”的门板提醒,封死隔间下方的缝隙,等等。正如上海市市容环境质量监测中心科技信息科蒋瑞志所言,“市民如厕的安全和隐私是可保障的,除非遇到蓄意偷窥等极端恶劣的行为”。众所周知,再周全技术性壁垒也常常是“防君子难防小人”,而不争的事实是,即便是在明显标注“男”“女”的传统公厕里,遭遇窥测或性侵的案件也不乏其例。 至于说到“不适”“不敢进”“不舒服”云云,当多半归属“心理”问题。请问,有过坐火车经历的人们,有谁没有使用过男女“轮蹲”的车上公厕? 民生无小事,改革进行时。建设“无性别厕所”,不只事关公共服务与民生福祉,也不失为对社会理念的更新与引领,其意义大于争议。在且行且完善的探索实践中查漏补缺、兴利除弊,当契合为大势所趋和民心所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