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海飞人”毛木兴 |
名片: 他们从小生活在奉化竹海,把竹梢头当成天空,肆意驰骋,他们被世人赋予了一个响亮的名称———竹海飞人,传承人前有毛裕自、毛召兴和毛木兴等人,现有毛方定、毛雷杰和毛志佳等人。2008年,竹海飞人技艺被列入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陈峰 奉化“竹海飞人”毛裕自长得矮小,身子骨却显出几分精干,有一次参加奉化电视台节目时,记者与毛裕自握手,发现他手指骨粗大,手背毛孔特别粗黑。记者问他:在这么高的竹梢上干活,您觉得危险吗?毛裕自回答:没危险,随便玩玩的。又补上一句:年纪大了要小心点。记者又问:这么好的技术,没人传下去可惜了,您有没有意向收我这个徒弟?毛裕自憨厚地笑了,笑完之后,低声说了句:培养不出的。 A “抠竹脑”中诞生了飞人技艺 石门村位于奉化溪口,共有13000多亩竹林,数百万棵毛竹漫山遍野,苍苍莽莽蔚为壮观。当地人称这里生长的大毛竹为“大毛筒”,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大毛筒”就以它的粗壮高大闻名全国了。从竹根以上1.5米处丈量,最大的“大毛筒”直径可达18厘米,最高的“大毛筒”高度超出20米,相当于六七层楼的高度,一般的“大毛筒”也有四五层楼高。 由于石门村毛竹大,村里的竹农们往往会在台风季节或冬季大雪来临前后,带着竹刀爬上竹梢,将竹脑砍去,以减轻毛竹受风和竹叶的压力,使其免受损害。一些艺高胆大的竹农,嫌上下毛竹费时费力,就创造出一种特殊的技艺,即砍完一株毛竹后,为了方便到另一棵毛竹上继续劳作,便利用毛竹自身的弹力,脚不着地快速跳跃到另一株毛竹上,看上去让人感觉就像是在竹林上飞行游走,因此被称为“竹海飞人”。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科教片《石门毛竹》,便有“竹海飞人”的特技镜头,被誉为“中华一绝”。2005年,宁波电视台也在溪口镇石门村的青山盘头拍摄非遗绝活“竹海飞人”。随后,湖南卫视和央视10套《走近科学》栏目等著名媒体纷纷前往奉化石门村拍摄有关“竹海飞人”的电视纪录片。电视片一经播放,石门村为世人瞩目,毛裕自、毛召兴、毛木兴等第一代“竹海飞人”渐渐为人们所熟知。 削竹脑,当地人叫“抠竹脑”。顾名思义,竹脑是竹子的梢头,削竹脑就是修理竹子的梢头,这是一项融技巧、智慧、体力、胆识为一体的劳动技能,极具地域特色。表演者徒手爬上一棵竹子顶端,用随身携带的竹刀削去毛竹顶部的竹枝,随后攀住相邻的另一棵毛竹,利用竹子的弹性,整个人荡到另一棵毛竹上面,如此飞跃往复,在高空中连续劳作。一时间,竹叶婆娑,人飞竹摇,其飞跃之迅速、落脚之准确、动作之利落、身姿之优美,令观众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据说,传承人之一的毛裕自从小在竹林里玩耍,十几岁就能徒手爬上毛竹,18岁开始以“抠竹脑”为生,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抠”四五亩竹林,将近一千五百棵竹子。 上竹前,腰间系好刀篓,然后选一株壮年竹爬上到竹顶约六分之五处,双脚轻轻踏在枝丫上,两腿紧紧夹住毛竹。一刀把这株竹脑砍去,就势拉住相邻毛竹的竹脑一刀砍去,如果第三株相距较远,手拉不住枝叶,就把站立的那株毛竹摇晃几下去接近周围的毛竹,砍去竹脑。当立身的那株竹子周围已拉不住竹枝时,就要纵身去别的竹子。纵身前先选择一株两年以上竹龄、有承受能力的壮年竹,攀住并抓紧竹身后纵身一跳,利用竹子的弹性,就势荡到那株竹上,站稳后,再砍去旁边的竹脑。如此反复,循序渐进。前进的方向一般是从高处到低处,从山顶到山脚。 因为要砍的竹子多,为节省时间,中饭一般是早上“飞人”自己带上山的,一直放在贴身的刀篓里。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便将相邻10来株毛竹的梢头绑到一起,做成大鸟窝的样子,拿出饭食坐在上面吃。吃完后还可以躺着休息一会,既舒坦自在,又可避免蚊虫叮咬。下午继续劳动,直到太阳西沉,砍下最后一株竹脑后顺竹竿落地。 B 寻找竹海里的神秘“飞人” 一进石门村,一座石牌楼高大巍峨,岁月的醇厚之气迎面而来。民居面溪依山而建,偶尔见到匾额上书“大夫第”“登科”,由此可知这是个重诗书的古村。 当我在村里打听毛裕自的时候,连着问了几个村民竟然都不知道,当我再问毛木兴、毛召兴时,热心的村民说,他们是“竹海飞人”啊,是两兄弟呢。村民把我带到离村不远的竹林里,这便是他们的家,弟弟毛召兴不在家,正忙着办拆迁的事。哥哥毛木兴在竹林里干活。 戴着一顶草帽,横条T恤衫套着墨绿毛背心,咖啡色长裤塞在高筒雨靴里,整个人清爽利落,面色红润带着笑意,1.58米的身高,体重不到110斤,这就是飞人的形象吗?当我问他知不知道毛裕自时,他说,知道啊,飞人嘛,毛裕自是学名,村里人都叫他“小毛头”或“小毛”。去年62岁的他死于胃癌,令人唏嘘。 毛木兴今年68岁,八九岁就开始爬毛竹,18岁开始削竹脑,像鸟一样停在竹梢头,整爿竹山都可以任其行走。10年前去商量冈景区表演竹海飞人技艺,每天两场,整整表演了一年。最难忘的是2006年5月28日,日本关西电视台专门赶到石门村拍摄“竹海飞人”。在石门村外竹林里,毛召信、毛木信两位老人面对镜头三两下就蹿到了竹梢,随手揪住相邻毛竹的梢头,从身后取刀一劈,竹梢沙沙落地,同时顺着竹身弯度,整个人早已从一根竹上荡到了另一根竹上,看得他们连连惊呼,拍手叫好。 从业几十年来,我问他有没有失手过,毛木信说一次也没失手过。现在表演少了,年龄也大了,自60岁起,手脚不灵便了,但还是能爬。去年在山上背毛竹时,不幸被毛竹压到了肝脏,导致肝脏受损,靠着以前的好身骨总算是恢复了,现在他平时以缚笤帚为主业。 他说其实村里还有一个比他功夫更好的,叫毛养生,如今87岁,力气过人,四五百斤不在话下,年轻时削竹脑的功夫一流,一般人只能在竹山里从上到下地削,他能上能下,踏竹山如履平地。 我问毛木兴老人,现在是否有新的传承人?他说,有啊,就是毛养生老人的儿子毛方定。 C 飞人秘诀: 眼明手快,注意力集中 热心的村民又陪我到一家竹制品加工厂找到了毛方定,黑裤灰夹克,脚踩一双农用跑鞋,朴素的打扮丝毫看不出“飞人”的风采。毛方定今年54岁,8岁开始爬竹子,16岁开始削竹脑。17岁那年发生了一起意外事件,岩石放炮时,他正在削竹脑,却不料碎石飞溅到毛竹上,毛竹迅速开裂,停在竹脑上的毛方定来不及反应摔了下来,所幸没有大碍,这是毛方定削竹脑生涯里唯一一次掉下来的经历。 毛方定认为,上山削竹脑除了从小锻炼出来的手脚功夫外,从事这项活动要眼明手快、注意力集中。要学会从竹的颜色、粗细、生长环境,对一棵竹的年龄和承受能力作出一个迅速而正确的判断,2年以下的新竹,承受能力较差、竹梢较小,一般不作砍削。另外,带有伤疤、遭过虫蛀的竹子也不能用来支撑体重。从事“竹海飞人”的人都是在竹林里长大的孩子,以爬竹为乐,长大后从事削竹脑是水到渠成的事。对于一般人来说,削竹脑这项工作难度大、危险性强,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还要胆大心细,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因而,从业人员相对较少,上世纪50年代约有二三十人会干这个行当,后因毛竹生产一度不景气,再加上青年人怕苦、怕累、怕风险,“抠竹脑”的绝技渐渐后继乏人。 随着毛竹生产比重的相应减少,作为生产技艺的“抠竹脑”已经面临衰落,但在乡村旅游业日益兴旺的今天,为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把这一项目逐步转向表演型技艺发展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在告别的时候,毛方定告诉我,如今在燕窠冈建立了竹海飞人的培训基地,愿竹海飞人这项非遗技艺能在当下焕发勃勃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