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大家谈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1月1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年疾病,也曾迷茫,是画画让我找回了自己

创作如一束光 温暖我的生命

  《伴侣》
  《自画像》
  《胖孔雀》
  《天空空》
  《听我说》
  《有心事了》

  □赵磊 文/图

  

  近几年,由于疾病,我多数时间都在病床上,上不了班,当然也不能出门散步、拿起相机“扫街”、去书店、去会朋友。刚开始的时候,除了看书、听广播,大多时间里我望着天花板胡思乱想。一个外地的姐姐听说了我的情况,想起我小时候爱画画,就通过快递给我送来一盒彩色铅笔和一本素描簿。从床上坐起来,打开纸笔,我画画的生活由此重新打开。

  重拾童年爱好

  小学四年级时,我曾在少年宫学过画。当时遇到一个勇于创新的老师,我没有一开始就学程序化的国画小品,更没有端坐在画架前画石膏模型,我随心所欲地画水墨,然后学起了油画,一入手就是后印象派,可谓童心大开,色彩纷呈。没过多久,我的画上了杂志,入了画册,参加了展览。我非常自豪,甚至有点洋洋得意,背起画夹,走在阳光下,俨然觉得自己已经是个画家了。

  可是,当年,画画不是正经事。家人亲朋都觉得画画不能成为工作,养活不了日后的自己。我妥协了,放弃了上专业学校的机会,按部就班地读书就业。

  后来我进了媒体单位工作,除了写稿,也会在采访时拍照。少时学画的经历,让我很快适应了透过镜头记录所见所感的生活。我由此积累了不少素材———未来画画的素材。

  现在,我病了,因病得闲,我重拾童年的爱好———画画。我从网上收集感兴趣的图画、从旧杂志上剪下有趣的配图,整理过去拍摄的照片,作为日后绘画的参考资料。

  画画是我关联世界的方式

  因为惦记着画画,我热情地观察周遭如流水般的生活以及人们:男女老幼、亲人朋友、带宠物的、发呆的、衣着怪异的、来来往往的医护人员和病人。他们的行为举止、表情、眼神,我一一记在心里,回到画纸前,将记忆默写,一笔笔画,直到画出我对他们的最初印象,最后郑重地落款“石头记”(“石头”是我的网名),才安心。整个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那就推倒一切,重来!

  我也问过自己:你是卧床的病人,为何如此执拗于创作?若干年以后,也就是在半年前,我才在崇拜的日本摄影大师荒木经惟的书里找到解释:“我想要和人们接触,发生关联。于是,我就目不转睛地看他们,拼命地盯着看,想要从中发掘出人性来,这就是我的方式。”(荒木经惟《表情不错的人》)

  画多了,也慢慢积累了不少心得。我觉得,画之前就应该想好主题或构思,而画的时候要解放自己。风格往往是在你拿起笔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这是习惯带来的福利。当然,少数情况下,有的图像是在绘画过程中不经意完成的,属于灵感忽至,那就是我的运气了,或者说是一种缘分了。

  学书画是个慢活,要有相当的时间积累,没有捷径,难以速成。太急了不行,不下功夫不行。只有一步一步地学,老老实实地练,才会学有所成。另外,画画时别想太多理论,也别太多考虑要画出什么样的图像,我的经验是:往往画着画着,影像会自己浮出纸面。

  画而忘忧,找回自己

  绘画可令人忘忧,让人变得更加快乐和积极。

  画画时,我和画中人,仿佛站在纸张内外,我注视着画中的他们,从无到有,由表及里,竟由此更为清晰地看到了自己。我是“他们”的局部,“他们”恰好展示了我的某一面。我努力在画中保留这样的感觉。

  久而久之,画画成为我加强个人修养的一部分,它让我具备了好心态,而好心情会让人年轻。年轻了,就有了生活的底气,我要站起来,还要走出去,去看更多的好风景好表情,将之记录在册。

  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整理一下之前的作品,根据内容进行分类,比如“娃哈哈”系列收集了我画孩子们的作品,画时仿佛人在儿童乐园;“朋友志”里我画的是自己的新朋旧友,画时就如同和他们重逢了;“寓言集”系列则故事性强些,画外之意让我着迷;“姑娘们”画的全是女孩,她们面貌各异,却一样美丽……对自己的画作进行分类,使我的绘画有了简单的方向,更有益于日后的展览或出版。

  画画让我心态平和、精神愉悦,也让我单调的住院生活充实了起来。我感觉,没有功利性的画画,肯定会让绘画者的心理得到陶冶与平衡。每天,若非配合治疗,我都要画画。画完后我用手机拍下作品,然后传送到我的微信微博账号“石头写真”。我曾不止一次地想过,我的这批小画,若有幸结集出版或者做个展览,我会把书名和展名定为《他们就是我》。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