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新 上周起,西南大学在中心图书馆4楼自主阅读室开设了“脱机自习室”,进入自习室需将手机交给工作人员代为保管。用这种方式自习,你能坚持多久?据悉,这个自习室开设近一周,有学生坚持了530分钟不使用手机,也有学生十多分钟就熬不住了。 11月21日《重庆晨报》 本该好好读书的许多大学生竟“沉沦”为“低头一族”且难以自拔,对此,社会各界特别是家有大学生儿郎的家长,在痛惜与忧心之余,将原因归结为大学生缺乏自制力、高校管理与教育欠缺,甚至智能手机功能太多、诱惑超强等,但反思责备也好,教育引导也罢,现在想让大学生的视线长时间地脱离手机屏幕,似乎比登天还难。 从孩子成长规律的角度来分析,或许有助于我们破解这一难题。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比如阅读、学习和运动、音乐的兴趣,往往是在中小学时期形成的,过了这个时期就要难得多。目前许多大学生沉迷手机,与学校和家庭在中小学时期没有引导他们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关。众所周知,中小学生基本上是围着学习与考试打转,要想考上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不豁出精力与时间很难做到。就算挤出时间来运动,也多是为了应付中考;就算学音乐或者其他体艺,也多是为了在中考或高考时能多一条升学的路径。如此苦学与苦练有多少与兴趣有关?如此教育模式,又怎能指望中小学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那些不是真正建立在内心喜欢或自觉追求之上的无奈之举,又有多少能够成为伴随一生的爱好呢? 由于中小学阶段,许多学生玩手机是被禁止的,至少是被限制的,那么好了,到了约束力小得多的大学,又到成人年龄,那些普遍缺乏其他兴趣爱好的大学生们,怎抵挡得了智能手机的诱惑而不“疯玩”呢? 因此,我们应逐步改革目前的应试教育和教学评价体系,让多数中小学生从小就培养一两项真正的兴趣爱好,这样,更多的人进入大学后才不至于“放不下手机”。顺着这一思路,目前要引导众多大学生“脱机”,学校、学生会和社团组织除了要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外,不妨引导大学生在参与文体等领域中找到乐趣,获得一技之长。你看那些迷上马拉松、吉他的大学生们,还会有事没事整天盯着手机看吗?当然,如果那些素质教育措施真能落实到位,收获的就绝不仅仅是让学生摆脱手机依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