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思平 落幕不久的南昌国际马拉松,遭遇了一场尴尬的“撞脸”事件。有网友称,组委会官网公布的成绩单样张,系抄袭自吉林国际马拉松。昨日下午,南昌国际马拉松组委会向新京报回应称,事因设计师工作失误,已经整改。目前,涉事设计师已提出辞职,并向公众致歉。11月24日《新京报》 成绩单“撞脸”,设计师辞职,南昌马拉松留下了一个尴尬的记录。当然,南昌主办方也许并不会往心里去,因为在近年来的城市马拉松赛事中,类似的尴尬已经频频发生,他们并不是“最倒霉的那一个”。比如今年的贵阳马拉松,完赛奖牌上的英文拼写“FINISHER”(完赛者),被错印成了“FINSHER”,这对于动辄打着“国际”名号的城市马拉松赛事来说,真是一个辛辣的讽刺。再比如今年的清远马拉松,状况也不少:近两万跑友参加,发生12208例伤病,比赛现场垃圾遍地,还有不少跑友不幸把肥皂当成了面包吃。 从表面上看,这些问题都是主办方疏忽大意所致,但从根本上讲,这是马拉松赛事泛滥带来的必然结果。毕竟,举办一场马拉松赛事需要专业的运营、高效的管理、成熟的参赛者,背后交织着一张由协会、地方政府、赛事公司、赞助企业等各方面角色构成的网络,不是每个城市都玩得转的、搞得掂的。更何况,不是每个城市都非要马拉松不可。 但现实是,“忽如一夜春风来,百城千城马拉松”。据中国田径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马拉松赛事仅为12场,而到了2016年,全国有超过200场马拉松赛事。很多城市把马拉松当成提升城市形象的捷径,却忽略了马拉松赛事的专业性和高门槛。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马拉松的价值,在蓬勃发展的马拉松赛事中,全民健身的热情能得到有效的释放。但我们的城市管理者也应该明白:在全民健身的推动上,不只有马拉松这一个办法。为市民们创造更多锻炼的公共空间,鼓励市民们多参与门槛较低、能长期坚持的体育健身活动,才是提升国民健康素质的根本之计。看到其他城市搞马拉松就眼红,在各方面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就仓促上马,往往容易造成各种问题,最终适得其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