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1月25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手机时代的看和听

  □三耳秀才

  

  如今,很多人都在看手机,我也不例外。

  手机上看的内容,除了资讯类、新闻类内容,也有严肃、优美的长文。但这和纸质的阅读还是不一样的。随着手指的滑动,我们的耐心和审美能力也随之“飘移”,我们总是心不在焉。

  难道手机就这样败坏了我们阅读的胃口吗?

  其实不必杞人忧天。手机带来的臭毛病,几乎无人幸免。可是,手机也给我们读书带来了全新的气象。就我个人来说,这主要体现在“听”上。

  我的“听”书,是从“听”蒋勋开始的。不知因何而起,我碰到手机上的蒋勋,听上了《细说红楼梦》。连续听,舍不得暂停,一直听到深夜一点多,对这样状态的发生,我自己也觉得奇怪。听了一遍,还不能打住,时不时再去听第二遍、第三遍。原因呢?不仅仅是因为蒋勋教授讲的红楼别开生面,而且蒋勋的声音有磁性,听多了会产生依赖。

  说实话,蒋勋的书我从前也买过几本,似乎太碎了,看着看着就放下了。现在“听”了蒋勋,我才明白,声音落在纸上,他的书用的是“听”的文体。嘿嘿!这“听”的文体,是我拟的名称。相对于“听”的,我们从前绝大多数书就算是“看”的文体吧。

  不得不说,如果按我原先的趣味和习惯,我要了解到大观园这个“青春王国”(蒋勋讲红楼的关键词)实在是难。“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认为,那“一席话”多不是人云亦云,你“听”上了,直接就补了你心里的“缺”,因此感慨“胜读十年书”。

  不得不说,因为手机对生活的深度介入,我的“听”也升级了,且一直在升级中。通过听,我已修正了不少旧识,印证进而提升了诸多人生体悟。比如,樊登读书会的《行住坐卧都是禅》,我听过多次,付诸实践,有奇效。因此,我还组织家人一起听,还推荐给好几个朋友去听。

  听完红楼,我就搜“蒋勋”,又听了他讲的《美的沉思》《中国美术史》……一生二,二生三,我还听了金嘉锡老先生讲的庄子,台湾欧丽娟教授讲的红楼……就这样,手持手机,耳挂耳机,利用上班下班散步等碎片时间,我“听”书已成习惯。

  最后,再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每当心思忐忑、情绪波动之时,我会选择性地去听轻音乐。比如,去听《醒来》:从生到死有多远,呼吸之间;从迷到悟有多远,一念之间;从爱到恨有多远,无常之间……再比如,去听马常胜的《油菜花开的季节》:这样的季节,是油菜花开的季节,故乡的原野一片金黄,迎面的风像母亲温暖的气息,故乡的春天就在这异乡的空气中了……

  太依赖手机了,时不时我也会提醒自己:可不要忘了捧读之乐。闭门把卷,是读书人的看门功夫,可不能松懈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