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1月3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喝上水”到“喝好水”

我市农村饮用水提升工程全面完工

  大岚镇水厂先进的膜处理设备。
  水改后的喜悦。

 

  □记者 边城雨 通讯员 胡章 文/摄

  

  昨天上午,家住鄞州区横溪镇成岙村的村民马先生家中有一件喜事让他乐开了花,他28岁的儿子终于找到了媳妇,定在今年春节前结婚。说起这件事,马先生把这归功于村里的饮用水条件改善了,姑娘们也乐于嫁到村里来了。

  而马先生说的饮用水条件改善,是指刚刚通过完工验收的金峨片区农民饮用水工程,该工程总投入约2000万元,可解决四个村庄上万村民的缺水问题。这也是我市农村饮用水提升工程的一个缩影和一份合格的答卷。

  鄞州样本

  有水了,姑娘愿意嫁进来了

  对于吃水难,成岙村的成先生对记者说,每年遇到干旱天气,他们村必然成为焦点。因为他们村是最先缺水的村子。有时候,政府组织消防车给他们送水,让他们感到很没脸见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处于横溪水库上游,每到盛夏酷暑,成岙、金峨、上任和大岙近万余居民、近千亩农田和上百家工业企业就面临水源不足,甚至是断水的困境,喝水问题成为村民头等大事。去年底,水利部门调研发现,这些村的蓄水池多为早期建设,原水处理仅为简单过滤,缺少消毒净化设备,而且缺乏管理,供水水质差,加上蓄水池小且过滤速度慢,渗漏、缺水问题频现,往往成为鄞州旱情发生最早的地区。有的小伙子谈个对象,人家一听说村里经常缺水,姑娘死活不愿意嫁过来。

  借鉴宁波市水库群联网联调经验,横溪镇金峨片山区小型水库、山塘的联网工程也是为了保障居民饮用水“量”和“质”的双重安全。也就是说,利用金峨山区现有大小6座水库、山塘,共计72万立方米的正常库容,作为供水水源,同时将横溪水库作为备用水源,引水至新建的日供水能力达2000立方米的两座净化厂,集中过滤、消毒处理,然后分配至各村现有或新建清水池供居民饮用。

  从去年11月份开工,历时半年多的建设,该工程终于完工并于今年8月份投入使用。从此,村民家里吃的水不但有保证了,水质也好了不少。如果遇到干旱天气,也不用为喝水发愁了。喝水的短板解决了,小伙子们找媳妇自然也就不愁了。

  宁海样本

  12万山区群众喝上安全水

  宁海县共有饮用水不安全人口12万余人,是全市饮水工程建设任务最重的地区。

  宁海县水利局引水办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宁海把解决农村饮水问题作为最关键、最基础、最紧迫的民生问题来抓。从2015年开始,两年内投资2.2亿元进行大水网延伸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让12.4万饮用水不合格的山区群众彻底告别“饮水难”、喝上“安全水”。该县加快推进,提前谋划,在2015年超额完成本年度建设计划的同时,还于当年5月份启动2016年项目的各项前期工作。目前,2016年项目已完成投资4709万元,铺设管网215公里,修建水源工程71处,配备过滤消毒设备47套。

  为强化“保供水”,该县通过赴重点乡镇实地调查、与农户面对面互动等形式,开展全面排查了解,并召开专题座谈会研讨解决方案。根据方案,12.4万饮水不安全人口中,有条件通过大水网延伸覆盖解决的60余个自然村,由县水务部门加快延伸建设,并明确一律不予农村饮水工程立项,以避免重复投资;其余170余个自然村的8万人以新建或改建饮用水工程解决“饮水难”。

  为确保大水网和农村饮水工程顺利实施,宁海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到各村实地勘探,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并结合村里最新地形和污水项目设计路线来规划最优方案。同时,在设计中考虑水量总表和过滤消毒设备管理房等设施,提前谋划布局工程建后管理措施,尤其是供水量在200吨/日以上的村庄,更是高标准建设示范水站,全县累计安排20家左右、面积在25平方米以上的全自动净化设施管理水站,为今后该县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打下基础。

  这些农村饮用水工程的完工,使全县大部分农村人口解决了“吃水难”。在过去的三年里,曾多次发生干旱少水事件,但是却没有发生农民吃不上水的现象。提起这些,好多村民都夸这才是真正的民生工程。

  从“喝上水”到“喝好水”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我市农村饮用水先后经历了以改善农村饮用水形式和改进饮水水质为目标的“农村改水”初级阶段,但与城市广大居民享用的高普及率、清洁、卫生的自来水相比,广大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在当时仍是影响我市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巨大制约因素。

  市水利局局长张拓原告诉记者,市委、市政府对农村供水事业非常重视,2005年,我市全面启动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通过城市供水管网延伸辐射、镇(乡)水厂集中供水、山区及海岛地区分散式供水等方式,至2008年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农民饮用水工程全覆盖。

  从2009年开始,为提升农民饮用水工程的水量、水质安全保证率,达到安全饮水要求,我市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的重点转为以净化消毒设施配套、入户管网改造和建立长效运行管理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升级改造工程建设,计划进一步扩大城市或乡镇水厂大网延伸覆盖率,并建立工程良性运行的管理机制,重点解决“喝好水”的问题。

  在工程建设中,我市探索总结出了三种科学合理的农村供水模式,一是在城区副中心城区,凡是城市供水管网能覆盖的地区,要通过管网延伸来解决农民饮用水问题,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二是在规模较大的丘陵海岛地区,采用镇乡级水厂供水的区域性供水方式,建设以一个镇或多个镇分片集中的供水工程体系;三是在偏远山区及小岛,通过建设村级水站,并配套相应的净水和消毒设施予以解决。

  提前实现农村饮用水水质、水量双安全

  2014年底,市委市政府要求市水利部门通过两年时间,彻底解决我市农村剩余的饮水不安全问题。为此,全市水利部门通过调研摸排,研究制定了《宁波市2015—2016年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根据目标,我市有条件的地区通过采取城市自来水管网延伸和镇村联网工程逐步达到“同网同质”;没有条件的地区,保留了农村村级水站,通过配齐净化消毒设备,改造村内管网达到水质安全标准,通过建设备用水源不断提高用水保证率。剩余的极少量偏远山区,由于水源条件限制,无法建造备用水源,则考虑采取常备送水车、储水桶等形式,确保干旱时村民基本生活用水。通过上述三项措施,我市最后剩余的饮水“不安全”人口将在今年年底达到水质、水量双安全,我市饮水安全覆盖率提升至99%以上。目前,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这一目标已提前实现,并且已经发挥出良好的社会效益。

  水质安全是饮水安全的核心要素。市水利局要求各级水利部门及时掌握供水水质情况,针对出现问题的水质要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措施,同时接受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水质工作的监督、指导和抽检。

  按照水利部要求,各地可采取集中或分散建设的形式,推进县级水质检测中心建设。此外,针对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我市各地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实施生态修复和保护,减少人为污染,提高原水水质。

  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水利建设一头连着基本民生,一头连着未来发展。全市水利部门将一如既往做好农村饮用水安全这项民生工程,让所有农村居民喝上干净水、放心水,为百姓饮水筑起安全屏障。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