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章丽珍 绘 |
犁一平 11月27日晚,青岛某大学大四学生在网络上发出一条“与学校老师对话截图”的消息,成为热门,被大量转发、评论,并在校友圈炸开了锅。于同学72岁的姥姥身患乳腺癌,最近病情加重了,想回家看看姥姥。但这位崔老师却告诉他,“你姥姥任何情况下都得支持你学习,这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并告知他,如果非要去将会按照旷课处理。崔老师声称,他在学校里“将生死置之度外”地投入学习,有利于她姥姥的健康。 11月30日《青岛新闻网》 看到大学老师与大学生的对话,笔者被惊得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这位崔老师的观点完全忽视了亲情和人性,不是感冒发烧,就是吃错药了,否则,怎么会说出这种漠视人性的话来呢? 其实这并非崔老师一个人独有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老师大有人在。也许他们的本意是好的,是对学生的关心,但是,他们把学习及学习成绩当成了生命中的唯一,这是绝对错误的,这种逻辑和观念也是有“毒”的,流传开来会毒害无数人。 教育的本身,不只是学习知识、考分数、要成绩、进学业,还包括很多,比如学会做人,孝顺长辈,懂得道德,理解人性,遵纪守法,守住道德底线、人性底线、法律底线等,这些最基本的素质也是教育的任务,不可或缺。如果教育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只注重分数,就是教育的悲哀。 由此笔者想到,之所以有大学生包括留学博士生等抱怨父母“无能”,甚至弑父杀母,不只是家庭教育的失败,更是教育走火入魔了,陷入了“急功近利”的泥潭,把学习成绩宣扬得至高无上,为了分数可以不要一切,包括亲情和人性。 就此而言,有的宣传导向也是有问题的,比如,那些高考之后令人感动得稀里哗啦的“隐瞒亲人伤亡”的事件———为了不影响高考,亲人、老师、朋友集体对考生隐瞒“死讯”直到高考结束,以彰显对高考的重视,凸显高考对人生的重大意义。然而,如果亲情都可以不要,人性也能抹杀,这样的教育真的有意义吗?这种背离了教育本义的导向,会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是当前全社会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