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广阔 11月底,天津塘沽周围的过百鱼塘有些荒芜,堤岸上丢弃的空药瓶已经发黄。陈明的鱼塘从鱼苗放进去那一刻,就要撒药,中间还要投放消毒药、抗生素,隔两个月还得增加改善水质的药。一年七八次的鱼药使用,一次就得撒下去30多箱。而养殖户陈明却没有吃过一条自己养殖的鱼,“我们不吃自己养的鱼。” 11月30日《城市晚报》 前几天,北京部分超市活鱼一夜之间全部下架,引发了消费者的广泛关注与猜测。有关部门给出的回应是超市的自主行为,结果很快就被狠狠打脸,原来是食药监部门要进行生鲜水产品抽检,提前得到消息的商家以活鱼下架来逃避抽检,以免被罚。这已经直接说明他们对自己活鱼产品的安全状况没有信心,不敢接受检查,而媒体顺藤摸瓜,把调查的视线从超市的生鲜柜台转移到了鱼塘,结果发现问题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严重。 养殖户知道内幕,可以选择不吃,但是作为消费者,如果不是媒体的报道,根本无从得知真相,自然还是照吃不误。甚至即便现在得知了真相,也无法做到完全不吃鱼,一方面鱼作为一种食品,我们无法完全拒绝;另一方面我们也还是心存侥幸,希望自己买到的鱼没有农药残留、不是被各种抗生素、消毒药喂大的。但是很显然,这不过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安慰而已。 鱼塘已经失守,如何才能保证老百姓餐桌安全?应该站出来为这个问题做出回答的,无疑还是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作为销售终端的商场超市,可以在食药监部门进行市场抽检之前把活鱼进行下架,来逃避检查,但是作为鱼类等水产品的养殖者,却不可能一有检查就把鱼塘里面的鱼虾鳖蟹全部藏起来。所以由水产养殖管理部门从源头上加强监管,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但令人担忧的是,当地水产局养殖科工作人员表示,水产部门平时会有监管,也会对鱼塘抽检,但是不一定能抽到每个鱼塘,抽检频率要看鱼塘规模大小,规模越大,抽检频率越高,规模小可能一年都抽检不到一次。但是这些规模小的鱼塘,却具有“小而多”的特点,其最终向水产市场提供的水产品数量,未必就比大的养殖场少,但是他们提供的产品,却游离于市场监管之外,其安全性自然毫无保障可言。 那么,谁来保障百姓餐桌的安全?期待相关职能部门给出让人放心的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