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身 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2月06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残疾青年婚姻,关键是要走出去

专家说主要还是家长自卑

  □记者 孔玲 通讯员 毛一波 王思远

  

  上周六,海曙残联二楼,20多位残障人士家长聚集一堂,聊起了儿女们的婚事。“父母反对残疾儿女交友的有多少?”在活动现场,主持人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父母因种种原因干预婚事的,占了绝大多数。

  家长们顾虑重重

  小燕(化名)今年20多岁,就是脚有残疾,特别想找一个身体健康的小伙子。几次相亲之后,小燕妈妈感觉被对方家长歧视,现在就连小燕自己也不想谈恋爱了。

  一个聋哑男孩的妈妈说,希望孩子的另一半也是聋哑人,因为这样步入婚姻生活后,双方能够正常交流。

  还有父母甚至说,如果残疾女儿再生一个残疾孩子,很有可能被对方家庭抛弃。现在宁可养着女儿,也不愿她步入婚姻。

  对于这些父母的婚姻期望,宁静港湾婚姻家庭服务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庞老师提出,不是残疾青年自己自卑,主要还是家长自卑。还有一些家长陷入了婚姻误区,认为夫妻都残疾就平等了,其实没为儿女做长远考虑。其实,互补性的婚姻更实在,更有利于婚姻生活。

  “先要自立自强,才能成家立业。”28岁的欧阳来自山西,是一个右手右脚有轻微残疾的小伙。他在父母的鼓励下,从每月350元的剪线头工作干起,先后更换过六七份职业,最后选择了送快餐。这份活倒是不重,就是跑得辛苦,但可以多劳多得。最重要的是,还能拓宽社会交往面。

  如今,欧阳除去租房、吃饭等开销,每月固定存款就有6000元。去年,他还资助经济困难的哥哥3万元。

  于阿姨现身说法

  “我的儿子不能干这个工作的,他肯定不行。”现场有父母表示,智障儿子走出去要受到歧视,如果干不好,担心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于这些担心,欧阳表示理解,但是“父母能养育残疾儿女一辈子吗”?欧阳提出了一个让所有家长陷入思考的话题,“如果不让残障青年接触社会,就算有了心仪的女孩子,也不懂得相处。”

  海曙“馨之园”社会助残服务中心的苏老师觉得,残疾人家长的不自信,是因为没有发现孩子的长处,鼓励孩子踏上社会的很少。

  “家长能走多远,孩子就能走多远。”江东的于阿姨说。20多年前,于阿姨的儿子刚出生就因感染败血症,成了一个智力障碍且伴有癫痫病的孩子,就连生活都不能自理。

  为了儿子的将来,除了精心照顾生活,于阿姨刻意发掘他的特长。因为看电视新闻,她注意到儿子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便订了十几类报纸,培养儿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到了上学年龄,于阿姨决定送孩子上学。从达敏学校到公立小学、初中,只为儿子能融入社会。

  高一辍学之后,儿子开始走上工作岗位。从超市保安员的工作干起,于阿姨向超市经理提出,不要工资,只要儿子能得到锻炼就行。

  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于阿姨鼓励儿子去餐馆打工,哪怕不拿工资,为的是创造机会,让儿子学会交友。

  就在今年国庆,于阿姨的儿子结婚了。

  “于阿姨的儿子很健谈,很阳光,根本不像个残障人。”宁静港湾婚姻家庭服务中心的罗宏媛说,对于残障青年的婚姻,家长首先自己要走出心理阴影,而有自信、有稳定工作的残疾青年,步入婚姻的成功概率更高。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