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明强 全乡271名孩子,只有一所能容纳120名孩子的幼儿园,且已超额接收60人,但仍有91名孩子不能入园读书。(本报12月7日曾有报道)。7日,本报发起爱心特别行动———在遥远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拉尔市托喀依乡建一所体现宁波市民大爱的“宁波幼儿园”。目前,前往宁波市慈善总会捐款或通过支付宝转账捐赠的爱心市民不断增多,本报将在明天刊登一次详细捐款名单。昨日,托喀依乡党委书记王文波给记者打来电话称,很想通过本报向热心的宁波市民道一声感谢。 91个小朋友的愿望也许就要实现了 这几天,麦盖西·哈依萨听哥哥说,会有一件礼物送给他。和早上送哥哥出门时一样,麦盖西·哈依萨在哥哥索甫·阿力木快要回家的时间,趴在门槛上焦急地等待。他不知道哥哥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礼物。 本报呼吁市民为托喀依乡的孩子们捐建幼儿园的消息,通过乡中心学校何清芸书记在微信平台上转发后,已经在校园里传播开来了。这个好消息,就是索甫·阿力木要带给弟弟的礼物。索甫·阿力木很了解弟弟的想法:只有跟着他去幼儿园,才是麦盖西·哈依萨最想要的。而弟弟的愿望———也是乡里其他90名小朋友的愿望,也许就要实现了。 何清芸书记说,老师们看到她转发的报道后,也和孩子们一样开心。一方面,新的幼儿园建成后,还没有上学的小朋友们就能入园学习了;另一方面,能把目前超额接收的小朋友分流出去,减少工作压力。现在,乡幼儿园孩子多老师少,实行分班教学,每位老师工作量都增加了近一倍。 除了老师和同学们,家长也通过孩子口口相传,得知了这一消息。托喀依乡二队村党支部书记阿里木·萨依木说,这几天有很多村民向他询问建幼儿园的事。“我把宁波晚报的报道读给他们听,他们听到那位七十多岁的袁松才老爷爷,省吃俭用省下钱,给他们捐款时,都特别感动。老乡们希望通过记者,向袁松才老爷爷和其他爱心人士说一声‘热合麦特,塔格依力斯’(维吾尔语,意为谢谢,祝你们吉祥如意)。” 昨日,托喀依乡党委书记王文波给记者打来电话,代表乡政府和当地的小朋友们,特别向宁波晚报和广大宁波市民道谢。王文波说:“看了宁波晚报的报道后,非常感动。文章忠实地反映了我们这里的风情风貌和客观现状,非常感谢宁波晚报和宁波市民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怀。相信在各方的关怀下,托喀依乡的孩子们会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再次感谢宁波晚报和宁波市民。” 捐款现场上演一幕幕感人故事 这段时间,本报倡导援建的“宁波幼儿园”活动,收到的爱心善款仍在不断增加。前往宁波慈善总会捐款的爱心人士也是源源不断,上演着一幕幕感人故事。 宁波市慈善总会郭天放副秘书长动情地说:“宁波真的是一座大爱之城。自宁波晚报呼吁在托喀依乡建一所‘宁波幼儿园’后,到慈善总会来捐款的人与日俱增。我每时每刻都被感动着,有时候会流下激动的眼泪。绝大多数爱心人士都不愿留下名字,捐完款就悄悄地离开了。” 据了解,有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行走也不方便,拄着拐杖到市慈善总会来,亲手把积攒的1万块钱交给郭天放。老奶奶说,她曾经在新疆农一师(阿拉尔市)工作过,退休后来宁波定居。看到本报《寒风中,91个孩子盼望有所幼儿园》后,又让她想起了那些在边疆工作生活的岁月。她对那里有着深深的感情,也对那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状况非常了解,“报道让我身临其境,就像回了一次农一师一样。”当郭天放希望老奶奶留下姓名时,她只说,就写“新疆农一师退休干部”吧。 9日,一位看起来60多岁的老人,找到报社来给新疆幼儿园捐款。因在前台登记时不愿留下姓名,由保安陪着找到记者捐了1000元。当记者追问老人姓名时,只留下了一句“要写你就写宁波好人”后匆匆离开了。 还有一位爱心人士,从北仑来宁波市区办事,身上只剩下20元钱,他把15元交给郭天放,要求捐给新疆,“我留5元车费够回家就好了”。 一位从邱隘赶过来的老伯,很难为情地问郭天放:“1块钱能不能捐?”当得到肯定的回答时,这位大伯从兜里掏出了一个纸包,是总共1.6元的硬币。而郭天放告诉他,“爱心无大小,不管多少,都代表着一份深深的情谊”。 在此,记者提醒广大爱心市民,您捐助的金额无论多少,都倾注了您真诚的爱,我们都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本报联合宁波市慈善总会,继续接受市民募捐。 宁波市慈善总会账户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鼓楼支行 账号:3901110009000120345 支付宝账号:cszh@cnnb.com.cn 您还可以登录宁波慈善网捐款:www.nbcs.cnnb.com.cn 您在捐款的时候,请一定要注明“宁波幼儿园”字样,否则善款将无法用于“宁波幼儿园”建设。善款将专款专用,统一用于援建项目。您也可以直接到宁波市慈善总会现场捐款。地址是海曙区西河街74号5楼。 整个募捐活动遵循公开、透明原则,并将公布接受募捐的情况,自觉接受广大市民的监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