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时 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2月1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机关食堂对外开放,你怎么看?

  朱慧卿 绘

  编者按:

  

  12月13日《现代快报》载:12日11时30分,江苏泗阳县政府食堂准时开饭,来自附近的3名农民工各自端着盘子,跟县里的机关干部们一起排队打饭,然后与干部们坐在一起用餐。这个机关食堂价格实惠,午餐9元就能吃饱吃好,而且对社会无门槛开放,大大方便了附近的民工和居民。

  政府食堂无门槛,谁来都可以吃饭,赶巧了还能和书记县长一起就餐,且饭菜价廉物美,这对附近民工和居民来说,既是实实在在的实惠,又是一种美好的就餐体验,羡煞旁人。因此,泗阳县政府食堂登上了门户网站的头条,机关食堂开放再次成了热议话题。

  不过,舆论场从来不会有整齐划一的声音,除点赞外,各种不同意见亦此起彼伏。少见多怪,质疑政府作秀者有之;忧心忡忡,担忧食堂被挤爆者有之;乱扣帽子,指责浪费财政资金者有之……

  开放机关食堂

  越多越久越好

  陈广江

  面对亲民、便民之举,网友们毫不吝啬地送上了掌声。在人们印象中,“庭院深深”的机关食堂充满神秘:饭菜好得让人流口水,价格低得几乎免费,公职人员专享外人不得入内……开放机关食堂会产生多方面的积极效应,除亲民、便民外,更能提升政府的透明度,意义深远。

  近年来,无论中央部委还是地方政府,开放机关食堂者不在少数,但几乎每次都会引发舆论热议甚至质疑。质疑者主要论据是,机关食堂具有一定福利性,有财政补贴,开放后容易导致不堪重负或亏损,影响政务效率。

  事实上,相比开放机关食堂带来的多重正面效应,一些潜在的或可能的弊端无须夸大。政府不是财富的生产者,而是“搬运工”,让附近百姓沾点机关食堂的实惠,没什么不好的、不对的。更重要的是,此举展现了政府开放、透明的治理理念,是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我们欢迎三公经费公开、权力清单公开以及机关大院“拆墙”,也应举双手赞成机关食堂的开放。

  很多地方的机关食堂都对外开放,也没听说哪个办不下去了。机关办食堂经营成本很低,且有一定的补贴,不会轻易亏损的。再者,开放机关食堂的受益者主要是附近的农民工、居民,很少有人会“长途奔波”蹭饭,没必要担心就餐者过多食堂被爆棚。

  开放机关食堂,越多越久越好。事件屡屡引热议,恰恰说明现实中开放的太少。担忧机关食堂能开放多久有一定道理,但其原因不是就餐者太多、资金不足,而是“人走政息”现象。泗阳县政府食堂的开放,源于县领导的明确要求,假如主要领导退休或调离,是否继续开放还是未知数。

  只有机关食堂对外开放成常态,类似事件才不会成为新闻。这注定任重道远。现实中,在有的地方,别说蹭饭了,借机关厕所方便一下都是奢望。

  机关食堂开放

  是多赢之举

  何勇海

  开放政府机关食堂,也便于老百姓监督机关领导干部,减少奢侈消费和特权消费。自从中央出台“八项规定”等禁令之后,去机关食堂吃饭的人多了,领导干部也没有例外。但一些公职人员仍然追求吃好喝好、吃香喝辣,将机关打造成“特殊食堂”,在机关食堂开设领导“包间”,继续讲排场、摆阔气,继续大刮吃喝风、奢侈风,靡费公共财政,败坏官场风气。将机关食堂向公众开放,则是勇于破除特权意识、勇于接受群众监督、主动将转作风从承诺变为行动的表现。

  机关食堂向老百姓开放,也是在探索机关后勤服务市场化的路子。多年来,机关食堂被养在体制内,不仅环境好,饭菜质量不错,价格还必须经济实惠;不仅让公职人员吃食堂变成变相福利,比如两三元钱就能吃饱,五六元钱就能吃好,十多元钱就能当“土豪”,还因长期亏本经营让公共财政背负上沉重包袱。也有一些机关食堂浪费严重,要么“基本没什么人”,要么公职人员“身在福中不知福”,就餐后剩下大量饭菜,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食堂成本上升。向老百姓开放便可减轻财政负担。

  正因机关食堂向公众开放是多赢之举,近年来,在这方面早有先行者。2009年广电总局新食堂落成,其旧食堂便与北京月坛街道办合作,成为第一个向居民开放的中央机关食堂。此后,昆明市政府机关食堂、四川省委机关食堂等相继走上开放之路。期待有更多的体制内食堂,以开放之姿扩大自己的影响范围,促进资源共享、资源节约,增加客流、降低成本。

  政府食堂开放

  不如交给市场

  张枫逸

  这种做法虽然出发点是好的,却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对外开放的政府食堂,并非一个合格的市场主体。长期以来,政府食堂大都是由政府部门自己管理的,服务于机关干部职工。泗阳县政府食堂就属于这种类型,据管理人员介绍,之所以对外开放,是由于“县领导明确要把县政府食堂办成一个亲民开放的食堂”。那么问题就来了,根据规定,政府机关不能从事经营活动,政府创办食堂对外经营,有悖于政府的角色定位。

  同时,政府食堂之所以“价廉物美”,很大程度上在于经营成本低。政府食堂是财政资金建设的,设备是公款购买的,工作人员由政府发工资;食堂经营活动不但可以少缴税甚至是不缴税,每年还可以获得政府的财政补贴。像这样的政府食堂对外开放,对于其他经营者来说,无疑是一种不公平竞争。

  此外,政府食堂对外开放,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公众对于公务员隐性特权的质疑。过去,一些政府食堂的饭菜价格往往低得让人咂舌,甚至每餐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一元钱,肉蛋奶一应俱全,引发公众的质疑。如今,食堂对外开放后,民工和机关干部一起排队打饭,是不是就不存在少数人的福利特权了?

  事实上,政府食堂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在当时市场化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政府机关确有必要自建食堂,方便干部职工就餐。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大街小巷遍布各种各样的餐饮企业,完全可以满足包括公务员在内的广大消费者需求。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后勤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后勤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分开,实现后勤管理科学化、保障法制化、服务社会化。”

  因此,在为政府食堂对外开放点赞的同时,我们更希望各级政府能加快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将原本归属于政府机关的经营性资产彻底推向市场。

  政府食堂开放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斯涵涵

  政府食堂开放,为附近居民提供便利,体现亲民、便民的服务宗旨,固然很好,但食堂提供餐饮,总归是一个市场行为,经营者也要保证基本的利润。众所周知,政府食堂与高校食堂一样对公务员就餐有财政补贴,较低的菜价才能获得合理的利润,只不过利润来源自公共财政开支。倘若日常当地村民来吃饭太多,恐怕政府和居民都难以为继。

  有人说这是公务员的特权,其实不然。一定的餐费补贴是公务支出的合理构成,有据可查,也是各国的惯例,只要不是胡乱超支,公众不必戴上有色眼镜。这与其他特殊补贴一样,营养餐就应该供给农村小学生;低保金就应该如实交给城乡困难群体……在制度范围内公开公正地合理开支,才是有章可循,反之若逾越必要的条件,将不符合条件的人都吸纳进来,轻则不可持续,重则事与愿违。

  政府食堂开放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其亲民的宣传意义大于食堂的内在含义。我们不否认当地政府创新探索、亲民便民的积极努力,但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大力发展当地经济,提高居民收入,让民众在其他地方也能吃上和政府食堂一样价廉物美的餐食,还可以随时随地向干部们表达意见,可能效果会更好更广,而这是民众更乐于见到的,而不必辛辛苦苦跑到政府食堂去吃上一顿饭。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