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时 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2月15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扶不扶”的伪问题还要热议多久?

  陈广江

  近日,四川宜宾街头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货车将一名倒地醉汉的腿碾断,导致其左小腿及脚掌可能截肢。这原本只是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但事发后有目击市民报料称,包括两名宾馆保安在内的多人看到醉汉倒地,十余分钟仍无人施救,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12月14日《成都商报》

  

  伤害发生后,“扶不扶”的问题第N+1次引发热议。读新闻报道令人遗憾,读新闻跟帖更令人遗憾。一起本可以避免的悲剧,引发一个重复了无数遍的话题,不禁让人悲从中来。

  先就事论事。在车流人流如织的路口,从醉汉倒地到伤害发生的十多分钟里,两名保安和数位路人无一人伸出援手,等“实在看不过去”的目击者报警时,一切为时已晚。宾馆保安的说法可能代表了多数路人的心理———之所以不扶,一是担心被赖上,二是担心造成二次伤害。

  这种说法,貌似很客观、很真实、很坦诚,也无可厚非。但问题是,谁说扶人必须用手将伤者扶起来并转移至安全地带呢?见义勇为中的“扶”,本是广义的扶,不仅仅指亲自动手扶起伤者,还包括及时拨打110或120,并向前方车辆示意,提醒司机注意安全。

  面对摔倒事件,“扶不扶”是个彻头彻尾的伪问题,无论从哪方面讲都要扶,但扶要讲究方式方法,假如你具备急救知识,就可以马上动手施救;假如你没有相关知识或者担心被讹,报警求助即可,并尽可能消除现场危险因素,比如提醒过往车辆注意。见义勇为本是浅显的道理、简单的事情,没必要复杂化。

  但现实险情面前,为何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担心被讹或造成二次伤害,以致错失施救良机?不排除部分人事不关己的冷漠心态,但另一个原因同样不容忽视:在事件传播过程中,“扶不扶”的伪问题被放大,固化了人们“扶人被讹”、“道德滑坡”、“做好事有风险”的印象。

  每一次热议非但不能平定纷争,反而一再重复伪问题甚至放大见义勇为的成本和风险,无疑是令人沮丧的。拿这件事来说,纸媒的报道相对客观,网络媒体特别自媒体却突出了“10分钟无人扶”等细节,打开新闻跟帖,“扶不起”、“不敢扶”、“没实力扶”等吐槽声一片。话题引发热议,信息传播的效果有了,但这种效果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

  本来,很多人有很多机会可以“扶”起醉汉,但悲剧还是发生了,令人叹息。现在,我们最该做的不是热议“扶不扶”的问题,而应该进而讨论“怎样扶”的办法。经过了这些年,我们不该再原地踏步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