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焦 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2月15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四千多年前大榭岛上已有人类足迹

当年的种子出土时还鲜亮如初,古人煮食留下的灰堆尚存

  大榭遗址发掘区斜视角航拍图。
  ▲大榭遗址出土的商周时期原始瓷豆。
  大榭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时期的葫芦种子。
  大榭遗址出土的石刀。

  □记者 陈爱红

  

  4000多年前的种子出土时鲜亮如初,古人烧煮食物时留下的灰堆尚存……考古发掘表明,早在4000多年前,宁波大榭岛上已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昨天上午,记者从大榭遗址Ⅰ期考古阶段性成果新闻通报会上了解到,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和北仑区文物保护管理所等单位,在大榭开发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对大榭遗址实施了Ⅰ期大规模考古发掘,共发现了史前至宋元时期各种遗迹50余处,出土各类遗物(小件)200多件,以及数以万计的陶器残片,还有较多的动物骨骼和植物果核。

  大榭遗址有四个文化层

  大榭遗址位于大榭开发区下厂村,它西北依托涂毛洞山,西南背靠将军山余脉,东侧是平坦的稻田,更远处是大榭岛最高峰七顶山。2008年6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市普查队首次确认了该遗址的存在,当时定名为“东岳宫遗址”(现改名为“大榭遗址”)。2010年,该遗址被评为“宁波市第三次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之一,并向社会予以公布。今年4月至今,考古人员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

  据悉,大榭遗址地层堆积深度约1米到2.5米,从地表开始,从上到下,分布了四个文化层,分别是:宋元时期文化层、商周时期文化层、史前时期的钱山漾文化层(距今约4000年至4200年)和史前时期的良渚文化层(距今约4300年至4800年)。尽管这次考古发掘是为配合基本建设而进行的,但是考古人员以科研为导向,按照主动性发掘的要求来进行野外工作,他们用小手铲和毛刷对遗址进行了细致的剔剥,最终将掩埋在地下的古代聚落遗址清晰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发现一个特殊的灶 有助于研究早期盐业生产

  尽管上面的两个文化层里也发掘出了不少遗存物,但是最让考古人员欣喜的发现还在后面。今年8月,他们在发掘时发现了一堆坍塌的烧土,然后小心翼翼地用小手铲一点一点地将烧土剥去,为此花了整整一星期。当这堆烧土被全部剥离后,地面上露出了很多小坑,考古人员看出这些坑是灶的火眼。这是怎样的一个灶?为什么有这么多火眼?考古人员初步探讨后认为,结合这个灶周围散落有数量较多的柱状烧土支脚、石质支脚以及陶盘等,他们推测可能为制盐遗存,这对于探讨浙东沿海地区的早期盐业生产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该灶所处的文化层是钱山漾文化层,考古人员在这个文化层里目前共发现了7处灶址、1个大坑、7处烧土堆和3处陶片堆。出土的人工遗物主要为陶、石器,玉器仅有1件锥形器。陶器可分为两类,一类以常见的夹砂陶为主,器型有鼎、豆、鬶、缸、罐和盆,火候较高,胎质较薄;另一类为以往未见的夹着植物茎叶和贝壳碎屑的器物,器型绝大多数为盘,还有一些支脚,火候较低,但胎质极厚。石器有斧、锛、凿、刀、镞。自然遗物主要是动物骨骼,以海生贝、螺类的壳为大宗。

  几十粒种子出土时依然很鲜亮

  在最下面的良渚文化层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些灰坑和一座墓葬。今年10月,在其中一个坑的底部,考古人员发现淤泥中包裹着一些小指指甲盖大小的种子。在地下与空气隔绝了几千年后,就像河姆渡的稻谷一样,这些种子出土时依然颜色鲜亮。这批种子的数量不多,只有几十粒,经专家认定,这些种子是甜瓜和葫芦的种子。除了这些种子外,坑内还发现了竹筐的碎片和南酸枣的核。它们都被送往实验室予以保护,以供进一步研究。

  出土种子的灰坑位于现在地表下约1米处的地方,灰坑属于良渚文化时期。出土人工遗物主要为陶、石器。陶器以夹砂红褐陶和泥质黑陶为主,器型有鼎、釜、豆、壶、盘、盆、簋、杯、罐、钵、支脚和纺轮,火候较低,胎质较薄,保存较差。石器有斧、锛、凿、刀、镞、钺、管和纺轮,其中有部分半成品和改形器。自然遗物有一些动物骨骼和植物果实。动物骨骼以陆地常见的哺乳类动物鹿、猪等为主,海洋中的鱼、贝类少见。植物果实出土于有储藏功能的灰坑中,种类有甜瓜、葫芦和南酸枣等。

  在海岛上发现保存良好的史前文化遗址比较难得

  专家认为,大榭遗址考古有如下价值和意义:首先,大榭遗址内涵清楚,时代明确。从发掘出土的陶、石器标本来看,其主体文化遗存所处时代应在史前时期的良渚文化中晚期至钱山漾文化阶段。遗址保存状况较好,文化堆积较为丰富,在海岛上能发现这种保存状况良好的史前文化遗址是比较难得的。其次,大榭遗址地理位置独特,在史前和商周时期可以说是宁绍平原与舟山群岛之间文化交流、传播和人群迁徙的桥梁,因此对于该时期的海岛环境变迁、人地关系和对外交往,以及海岛文化、海洋文明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再次,大榭遗址出土遗物种类丰富,有一些史前时期大型墓葬常见的随葬品,反映了该遗址等级可能较高的史实。

  据悉,大榭遗址已探明分布面积约20000平方米,其中经浙江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批准实施Ⅰ期考古发掘面积为4000平方米;下阶段,拟再进行3000平方米的Ⅱ期发掘;未发掘部分将依照相关法规得到妥善的原址保护。同时,在适当的时机,有关部门会将大榭遗址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区域。

  相关链接

  宁波近年来考古发现的重要史前遗址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的田螺山遗址,位于余姚市三七市镇,距今约4300年至7000年。该遗址在2004年至2014年得到持续发掘,双鸟木雕神器是代表性遗存物之一。该遗址是目前所知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依山傍水式的河姆渡文化古村落遗址。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的傅家山遗址,位于江北区慈城镇,属于河姆渡文化遗址,距今约5300年至7000年。该遗址于2004年发掘,象牙鹰首是代表性遗存物之一。该遗址是姚江流域发现的又一处保存条件较好的河姆渡文化早期遗址。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的鱼山遗址,位于镇海区九龙湖镇,属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商周遗址,距今约2200年至6500年。该遗址于2013年至2015年发掘,人面纹器耳陶件是代表性遗存物之一。该遗址为研究宁绍平原史前与商周时期的文化谱系、环境变迁、人地关系构建了新的坐标,也填补了镇海史前文明的空白。

  本版图片由文物考古部门供图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